谁污染了中国人的餐桌?

文章来源:健康时报 2018-06-11 09:34

【字号 打印分享收藏

  始作俑者——道德滑坡源于竞争“逆淘汰”

  时报特约评论员范正伟:面对愈演愈烈的食品安全事件,一个最讨巧也最省心的办法,就是归结于人心不古,或者生产者缺乏“道德血液”。这样的结论并没有错。但若仅纠结于道德本身,最终还是于事无补。

  面对市场中的潜规则,当别人都在染色漂白、添加猛料,我该怎么办?不加,可能因为卖相不好被淘汰;添加,则意味着要承担一份风险。事实证明,在“没有标准”、“部门推诿”甚至“执法为利”的语境下,后者的风险远小于前者收益。

  上述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效应,正是许多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的原因。对此,我们必须看到,其一,食品生产者也是商人,在追逐利润方面与其他商人没有本质区别;其二,在一个劣质化的竞争环境,如果讲良心也要付出额外成本,道德沦丧自然难以避免。

  因此,打造食品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通过制度变革和监管完善,建立一个良性的竞争市场,如此,对道德的期待才不至于是一厢情愿,食品安全才有望“从大乱走向大治”。

  监管部门——“养鱼执法”促其沦落为帮凶

  健康时报特约评论员徐立凡:山东某质检监察人员曝出,现行体制下,监管部门的办公经费和人员工资多是依靠收费罚款来解决。当罚款成为生财之道,那么执法中即使发现造假,也未必能够执法从严——罚太狠,下次便收钱无门。这最新曝光的“养鱼执法”,直指食品安全监管的效率性和制度性弊端:当监管机制也蜕化为污染我们餐桌的帮凶的时候,即使只是局部存在,也足以令食品安全的公信力荡然无存。

  财政不顺而“养鱼执法”,不仅仅折射出地方政府财政体制运行不畅的弊端,还指向了政府管理成本过大的固有问题。由于财政摊薄,所以拿公权力与不法经营者作交换。其结果是政府形象和民众食品安全双双被出卖。

  重构食品安全防线,加大监管力度是固有之义,理顺财政体制更刻不容缓。以低成本实现全民监管,食品安全才能向公众满意的方向演进。清洁公众的餐桌,需先扩大全民的监管权利。

Copyright © 1999-2016 HealthTimes All Right Reserved
温馨提示:如果您有任何健康问题均可到网上咨询,向全国专家提问!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_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