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成都的七年嬗变

文章来源:健康时报 2018-06-11 09:34

【字号 打印分享收藏

  不论你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只要生了病,出门只需步行15分钟,就能到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或者乡镇卫生院(村卫生站),你的疾病会在第一时间得到控制;

  不论你是慢性疾病患者,还是重症疾病患者,你都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记录在案,你的状况会随时得到跟踪照看,还可享受门诊特殊社保报销政策;

  不论你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只要你怀了孕,就意味着你已经被纳入了生命孕育体系,建卡、产前检查、高危管理、住院分娩和产后随访的全程追踪系统管理将彻底保障你的健康安全……

  享受健康,是每个人最基本的权利。在成都,基本公共卫生的均等化使城市和乡村的界限被抹掉,二元制结构堡垒被攻克,人们得以享受同等条件的健康权利,权利的均等使人们的健康得以全面的维护。

  健康管理的“全民、全程、全方位”,7个字成了成都城乡基本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最好概括,这7个字的形成,仅仅用了7年的时间。而卫生事业7个字的形成,要归于2003年起成都市委、市政府实施的总体战略,城乡统筹下的卫生事业均衡发展铸就了如今全域成都的健康成都。

  7年的时间里,成都的卫生事业究竟发生了哪些具有转折性或者标志性的事情?不妨让我们来作一次亮点的梳理。

  从网底开始

  重医轻防的观念彻底转变,一场巨大的卫生变革由此拉开序幕

  2003年,市委、市政府开始实施推进城乡一体统筹发展。也就在这一年,正遇全国抗击“非典”。众志成城的“非典”抗击,使我们战胜了这个史无前例的公共卫生战役,却引发了一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大讨论,也因此酝酿了我市卫生新一轮的变革。成都卫生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开始不断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努力缩小城乡之间卫生服务的差距,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医疗保健需求。

  我市卫生事业的变革起始于“非典”那年,但并非完全取决于“非典”。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医疗卫生的需求日益提高,然而,医疗资源配置的失衡、特别是基层卫生资源的缺失,使得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卫生事业要真正的城乡一体,就必须要让城乡居民享受到同等医疗卫生待遇,而公共卫生网底的夯实,更能为城乡居民起到拦截疾病、守护健康的作用,从根本上帮助居民消除疾病风险。

  2003年至2005年,是我市统筹城乡的卫生事业的思路初始阶段,重医轻防的观念在这个阶段彻底转变,政府加大了对基层卫生这一网底的投入和保障,一场巨大的卫生变革由此拉开序幕。

  从2005年开始,我市按照“五统一”(规划、标准、风貌、标识、设施配置)的标准,对223个公立卫生院标准化改造,配置了救护车、X光机、B超等等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所需的基础设备;按照 “八统一”( 规划、标准、标识标牌、制度规范、信息管理、慢病防治模式、考核评估)的标准,对全市9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2396个村卫生站进行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除了硬件的投入,我市还采取定向培养、引进全科医生、轮训住院医师等方法,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人才力度,切实提高他们的医疗服务水平。

  卫生网底的夯实,使我市各基层都形成了“15分钟健康服务圈”,居民出门步行15分钟,即能到达最近的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立乡镇卫生院或卫生站,使居民的基础性疾病在家门口就能迅速得到解决,看病由此变得方便、快捷。

Copyright © 1999-2016 HealthTimes All Right Reserved
温馨提示:如果您有任何健康问题均可到网上咨询,向全国专家提问!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_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