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经络、阴阳等中医概念,如何用科学道理讲清楚?

文章来源:健康时报 2022-10-23 21:57

【字号 打印分享收藏

气血、经络、阴阳等中医概念,如何用科学道理讲清楚?如何向世界传递中医理论内涵?9月22日,在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第一期“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前沿科技”沙龙上,全国相关领域的4位院士、30余位专家围绕2021年度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之一的“基于微血管屏障的气虚不固摄和补气固摄理论的初步揭示”进行了深入研讨。

  沙龙现场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司长李昱在致辞中表示,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通过科研筛选出“三药三方”,第一时间建立起了第一道防线,为取得抗疫成果发挥了重要作用。从“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中,也能看到中医药的发展是与时俱进的,与现代科学紧密结合。“建设国家级的、高端的中医药科研平台,对中医药事业发展,对建设健康中国都具有重大意义。”李昱说。

  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国辰在致辞中表示,从2020年开始,中华中医药学会连续两年发布了年度“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在选出学术进展的同时,如何更好地展示这些成果,起到引领作用,能够有效地配合国家的政策和战略?因而组织了“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沙龙,也期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切实发挥好中医药的优势和作用,利用专家智慧推动学术进步,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王嘉东认为,创新是中医药的永恒主题。北大医学部高度重视中医药学的传承创新发展,为中医药领域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平台搭建、创新转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展研究办公室主任张霄潇对“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工作做了详细介绍。他表示,希望能通过评选出的这些成果,引导正确的科研方向,综合地考虑一项科研成果对于行业的价值,让科研解决临床问题,服务国家科技布局。

  北京大学医学部中西医结合学系主任韩晶岩对本期沙龙的主题—“基于微血管屏障的气虚不固摄和补气固摄理论科学内涵的初步揭示”进行了详细介绍和解读。补气固摄方药治疗水肿疗效明显,但其机理不清。韩晶岩团队从微血管屏障损伤入手,揭示了血浆白蛋白和液体渗漏与血管内皮细胞线粒体ATP合酶障碍,ATP含量降低,将G-actin组装成F-actin的能量降低,血管内皮细胞间缝隙连接蛋白低表达,缝隙开放相关,阐明了气虚不固摄的科学内涵。在此基础上,揭示了芪参益气滴丸、生脉散制剂(注射用益气复脉)等复方补气固摄方药的作用机理。该研究结果为微血管渗出、水肿、出血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策略。

  在专家讨论环节,围绕着如何扩大“基于微血管屏障的气虚不固摄和补气固摄的科学内涵被初步揭示”成果在行业的影响力,如何引导学术界说清楚、讲明白中医药的核心理论,如何通过产学结合来研究中成药的作用等话题展开了深入探讨。中国工程院院士姚新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宝峰、中国科学院院士仝小林、中国工程院院士程京、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安龙、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王阶教授等30余位专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深入研讨。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创会副会长、创会秘书长李振吉做总结发言。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万有主持会议。

Copyright © 1999-2016 HealthTimes All Right Reserved
温馨提示:如果您有任何健康问题均可到网上咨询,向全国专家提问!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_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