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背后指向的“学习”,游戏背后指向的“娱乐”,

文章来源:健康时报 2018-07-13 13:42

【字号 打印分享收藏

孩子一玩游戏就担心他“游戏成瘾”,给他扣个精神疾病的大帽子?

千万别这样。

“‘游戏成瘾’被列入精神疾病”

这样一则消息上周出现在人民日报、人民网、央视新闻等各大官微上。

不少家长精神为之一振

早该管管了

“我就说我家孩子玩游戏必须得禁止吧 。”

真的要这样吗?

这事儿真的“有些误会”。

01 与媒体大肆宣传的“游戏成瘾”不同,被添加到成瘾性疾患中的实际是“游戏障碍”。

什么是游戏障碍?

WHO 表示,游戏障碍被定义为是一种游戏行为(「数码游戏」或「视频游戏」)模式)

症状包括

对游戏失去控制力

日益沉溺于游戏,以致其它兴趣和日常活动都必须让位于游戏

即使出现负面后果,游戏仍然继续下去或不断升级

就游戏障碍的诊断而言,

行为模式必须足够严重,

导致在个人、家庭、社交、教育、职场或其他重要领域造成重大的损害,

并通常明显持续了至少 12 个月。

02 一个被很多人忽视的细节同样没有出现在一些官微的报道中——“游戏障碍”还只是个草案

——中国青年网报道

明年5月,“游戏障碍”添加到关于成瘾性疾患章节中的第十一版《国际疾病分类》(ICD-11)才会被提交到世界卫生大会上,由会员国最终批准,2022年1月1日才开始生效。

这次发布的是预先预览版,换句话说,这还是个草案。

03 WHO将游戏障碍写入《国际疾病分类》的做法,正面着来自医学界、游戏界的大量质疑乃至反对声浪。

心理学者、美国佛罗里达州史丹森大学的媒体研究员 Christopher Ferguson 称,外界普遍担忧 WHO 关于「游戏障碍」的判断「没有确凿的研究基础」。

美国精神医学学会便表示,没有足够的证据来将游戏成瘾视为「精神障碍疾病」。

美国心理学协会旗下一媒介心理学组织也在今年早些时候发布了一份政策声明,对 WHO 的相关草案表示担忧,称目前的研究基础并不足以应对相关问题。

质疑众多,为什么这则新闻还是让很多家长都忍不住转发?

因为戳中了自己的心声——孩子一玩游戏,我就感觉他“有病”。

你还在面临游戏如临大敌?有些家长却在悄悄改变。

作为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家长,大多都有过想要把孩子从游戏中“抢”过来的经历,但奈何和孩子的斗争、斗智斗勇,最后都变为力不从心。

也有一些家长无形中已经改变了思维。

曾经读过一本孩子进入美国常青藤大学的妈妈们所写的教育手记。

其中,有一位妈妈叫做“石卫”,

儿子在国内接受基础教育,后来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录取。

很多家长都坚决反对孩子玩游戏,

而石妈妈却一直是儿子玩游戏的支持者。

除了因为玩游戏造成作业写得太晚或者耽误睡觉的情况外,

她从来没有禁止过儿子玩电脑游戏。

孩子还在读小学时,

有一次别人送来一款叫《文明》的游戏,

是关于欧洲各国战争的,

儿子玩起来爱不释手。

过了不久,石妈妈就发现,

广播中提到的国家,

孩子竟然能够说出大致位置和周边国家情况,

这对于一个小学生的课堂学习知识范畴来看,

着实不可思议。

可是这么一来,外公外婆不干了。

两位老人家都是大学教授,

他们觉得,作为中国孩子,

怎么能只对外国历史如数家珍,对本国历史一知半解呢?

于是,有一天,

外公竟然也主动送给孩子一部新游戏《三国》。

这游戏可以说是中国版的《文明》,所以孩子玩起来驾轻就熟。

正如老人家所期盼的,

孩子又开始对三国历史感兴趣,

四五年级就把有关“三国”的连环画、小学生读本、《三国演义》等等读物看了个遍。

顺带着连三国前后的历史,也弄了个明白。

田亮的女儿森碟也在玩游戏

她玩的是《我的世界》

尽管担心女儿会沉迷游戏

但当森碟告诉田亮自己周围的同学都在玩时

田亮并没有一下子否定

而是选择了自己深入了解这款游戏

当他发现游戏对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都很有帮助后,

决定支持森碟玩游戏,也将游戏作为奖励,鼓励森碟学习,

田亮也会时常与森碟在《我的世界》中一起玩。

Cindy还为田亮专门设计了一个外太空跳水台,

这个地图目前可以在中国版《我的世界》里玩到

石妈妈是高学历妈妈,外公外婆又是大学教授,

田亮作为公认的好爸爸

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不可谓不上心。

那么,他们为什么非但不禁止还是小学生的孩子玩游戏,

还能看准机会实施引导?

其实,家长这样的做法,对于身为网络原住民的孩子们而言,或许是更适合、更能避免冲突、获得双赢的态度与策略。

既然不能让孩子完全和游戏“绝缘”,干脆成为孩子玩游戏的“把关人”。

一些家长正在这样做。

时代让孩子有了新的特性,家长也就需要相应地成长。

“鉴别游戏”就如同帮孩子选阅读书目、挑兴趣班一样,

也将慢慢成为爸妈应该掌握的一项育儿技能。

说到底,游戏对孩子学习、成长的影响趋于正面还是负面,

家长至少应该从一下三方面因此来考量判断——

一是孩子的自控力;

二是家长对孩子所玩游戏的甄别筛选,以及观察、引导;

三是游戏本身的立意与格调。

网络游戏研发团队水平也存在高与低,游戏质量也是如此。

很多爸妈惯常认知中暴力杀戮、着装不得体、语言粗俗、甚至历史常识混淆错误的游戏,并不是网络游戏的全部。

也有一些游戏,在让孩子放松精神、愉悦身心之余,有着寓教于乐的作用。

其中有一类游戏是“功能游戏”,

就是要通过游戏来达成学习知识、激发创意、拓展教学、模拟管理、训练技能、调整行为、养成良好品质等正面价值。

怎么辨别“在玩中学”的功能游戏?

简单地说,要看一个游戏是否满足“3”和“5”——

所谓“3”,就是功能游戏具有3大特性:

应用性

专业性

游戏性

所谓“5”,就是这样的游戏一般有这5类功能:

启蒙科普

系统学习

专业训练

众包测试

创造解决方案

也就是说,很多这类游戏是跟思维、科学、知识、人文历史、教育等等领域走得挺近的,甚至跟孩子学校的某些课程有联系。

举几个比较成功的游戏例子:

《我的世界》

《我的世界》是用游戏完成教育功能的一次经典案例。

初学者可以通过简单的模块操作,在游戏的同时学习如何编程、写代码。

目前,全球已经有超过100个国家近10万名师生使用《我的世界》开展教育工作,覆盖年龄段从幼儿园到大学的用户。

《欧氏几何》是俄罗斯开发的尺规作图、几何解谜的数学游戏。

在游戏里,孩子需要在平面上,通过合理使用作图工具,作出垂线、切线、角平分线、圆等几何图形,在严谨的几何逻辑中,完成关卡挑战。

让孩子在进行几何思维训练的同时,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爸妈也可以自己先行体验一下这样的功能游戏,渐渐去了解,什么样的游戏可能让孩子在休闲娱乐之余还有额外的收获。

抛开游戏的类型,很多研究都表明游戏并非一无是处。

01 通过网络游戏,孩子的决策能力有提升

对游戏的研究表明,玩家可以通过网络游戏锻炼决策能力。

想要成为专业的玩家

孩子要领会设计原则、多练习、指定战略、组织信息、发现,这些能力对于在学生时代和未来的生活里取得成功也都是必须的。

要和世界上其他十几个人好好协作才能成功,你这时候要培养的管理能力和最优秀的公司领导所具备的能力并没有什么区别。

为了看看长大过程中玩不玩游戏有什么区别,有一份调查研究了2500名美国商界的职业人士。

这份调查的结果显示,那些玩游戏长大的职业人士对成绩更较真,对公司和同事更忠诚,解决问题的时候也更灵活、更执着,即便冒险也要冒得有价值。

02 玩游戏的人注意得更多,处理视觉信息更快

比起不玩游戏的人

游戏玩得多的人能同时注意更多东西。

其次,他们更善于审视乱糟糟的世界,更快的从一片狼藉中辨认出短暂出现的目标。

第三,熟练的游戏玩家更善于处理一串快速的视觉信息。

肖恩·格林和巴维利尔进行了一个标准测试,让两组人看电脑屏幕上闪现的一列列普通的方块、菱形、圆圈。经过经常玩网络游戏的人注意到的更多。

随后,研究人员又测试了一下网络游戏玩家能不能更快地处理急速的视觉信息,结果他们又胜出了。

你可能会觉得这是因为玩动作游戏的人天生能力更强,所以一开始就被游戏吸引了。

但是格林和巴维利尔的第三个实验结果显示,要是连着玩10天的《荣誉勋章》(Medal of Honor),你的视觉信息处理速度也会快起来。

03 玩游戏对思维有好处

史蒂芬·约翰逊说,玩网上游戏对思维有好处,他在《坏事变好事》一书里写道:“游戏逼着你下决心、做选择、做优先考虑。”

绝大多数的青少年都玩网络游戏,对他们来说,游戏不是随便玩玩的幼稚行为,他们喜欢这种“精力集中”的感觉。

新式网络游戏看重的是用创意解决问题,鼓励玩家冒险,在试验和出错中进步,从经验里学习,扮演角色,经历失败,运用着多方面的创意思维。

游戏有好处,为什么家长都在忧心忡忡?

或许,很多游戏研发者无论是在教育常识、社会责任意识还是客观技术水平上,都没能跟上教育的需求。

以至于,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在我们眼中教育与游戏似乎处于某种对立的关系当中。

事实上,教育背后指向的“学习”,游戏背后指向的“娱乐”,是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部分。

也就是说,无限压缩游戏时间、娱乐体验,并不能够等价转换成学习时间和成果,甚至过犹不及,产生相反的效果。

面对游戏,学会为孩子辨别、筛选而不是一味阻隔,是聪明的家长在信息时代都应采取的正确做法。

参考文章

父母大学堂mp《为什么连马云都说,让孩子玩游戏,否则30年后没工作?》

杨志君的博客《玩网络游戏有五大好处,你造吗?》

相关阅读

Copyright © 1999-2016 HealthTimes All Right Reserved
温馨提示:如果您有任何健康问题均可到网上咨询,向全国专家提问!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_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