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孩子看“专注力”门诊,医生说从根本上要去改变的是家长

文章来源:健康时报 2022-10-21 00:16

【字号 打印分享收藏

现在带孩子看“专注力”门诊的爸妈越来越多,一些爸妈会因为孩子在课堂上状况百出被老师“投诉”不得不带孩子去问诊;更多的爸妈则是因为有点怀疑孩子注意力有问题,想找专业医生明确判断一下,好找到解决方案。

我的朋友米儿妈从女儿两岁多开始,隐隐觉得女儿专注力有点问题,但一直没有下定决心去看医生。直到前段时间在老师明确的建议下,才终于下定决心去看了儿童心理专家。

医生的诊断结果和她的预期完全不一样,虽然问题仍然存在,但比她想的要好很多。更重要的是,她原本并不抱希望的干预治疗,居然也带来了不错的效果。

今天把她的经验分享给大家,供参考。

文|米儿妈

前阵子,娃又被幼儿园老师投诉了。起因是新来的老师叫错了名字,她没忍住,情绪爆发,不仅大哭影响上课,还冲着老师大吼 “我要打你了,我要打你了!”

虽然很快平静下来,但这也引起了新老师的格外注意。新老师持续观察了几天后发现她上课也不专心,一会看窗外静坐上五分钟,手动作不停,话也特别多。

了解到她一直以来都是这样的状态,新老师找我谈了次话,其中提到了一个比较关键的信号,大意是怀疑有多动症,建议我们带去看一下。

爸妈收到这样的建议肯定是不舒服的,但我还好,因为这样的怀疑反而更加肯定了我一直的猜疑。

01

女儿学东西很快,2岁就能认好几百个字,一个故事听几遍就能完整复述下来,做自己喜欢的事也能一坐半个多小时,但是,她又总是在某些方面确实和别的孩子有那么点不一样。

别的孩子,好的就是好的,不好的就是不好的,但我的女儿却总是好的情况又夹杂着一些极端的情况。

比如,她学东西快,但是,特别没有耐心;

她能量特别足,一天蹦跶个不停,但是,容易冲动;

......

我查了些资料,对应到多动症的症状,有很多重合的地方。

(图源网络)

但是吧,真要带女儿去问诊,我却始终没有迈出那一步。

或许是听说过身边有不少确诊了的孩子在后续的治疗中有很多的不确定性,让我对看医生这件事总有些抵触。比如有些吃药的副作用很大,我一个朋友的孩子吃了药,到下午就要睡觉,考试考着也会睡着。

不过考虑到女儿马上要上小学了,一直这样子肯定会影响学习也不行,于是我和她爸爸还是决定去医院。(这里要特别说一句,其实真的是“多动症”,在年龄小的时候也是很难确诊的,一般都要等到学龄期才能比较准确地判断!)

02

我们去的是很多老师推荐的综合医院,它们有一幢独立楼是专门看儿童心理的。

见到医生后,医生先是跟我们了解情况,问了一些常规问题,如家庭情况、睡眠时间、是否能独立安静完成一件事、课堂评价等,这些都在我预想之中。

但是让我意外的是,医生问了很多有关于身体过敏的问题,问得特别详细。

得知女儿是过敏体质、对很多东西都过敏后,医生告诉我们,过敏体质的孩子会比不过敏孩子容易有注意力问题。

为何会如此,医生解释说,身上过敏抓挠多了,容易注意力涣散,而且本身对外界的感知就比较敏感,容易走神。

在整个就诊期间,医生一直在观察女儿的行为和各种动作,我也格外地关注了一下:

她把房间里的每一个凳子多坐了一遍,不是不停倒腾桌上的糖果,就是一直插话问医生问题…

整个观察的过程持续了15-20分钟,结合之前的各种问卷,医生给的初步结论是:

孩子确实是有注意力的问题,有多动倾向。但是,目前还没法确诊多动症,因为多动症的确诊和用药都要在6岁以后(后续确诊需要做更细的测试,之前OK妈也有分享过)。

终于还是听到了医生说出“多动倾向”这样的结论,我的内心很复杂,一方面孩子的一切问题都有了归因,我们全家人不需要再为此无休止地争论到底是孩子错还是爸妈认知错,我感到轻松;但另一方面,我又无法轻松,新的担心又砸了过来,未来要怎么办,女儿是否需要接受治疗?

03

医生给我们的建议是,先改变家庭养育方式(医生认为现在的教养方式表扬和鼓励远远不够),6岁以后再来看。

听到这样的建议,我和娃爸都慌了。

我们没有自信能够只是通过自己的养育风格改变就带来明显的改变,因为之前已经照着书上做了不少努力,效果微乎其微,或者也不知道到底哪里做对了哪里没做对。

所以我们表达了自己的顾虑,并且问医生有没有一些借助外部机构的干预方法,他给我们预约了医院的游戏干预。

游戏干预是专门针对小学前孩子的;如果是小学后的娃,有其他专家干预项目,而且相对来说会更有效果。

不过预约的人实在多,我们被排到两个多星期后,之后就每周固定时间一周去一次。

04

第一次干预前医生先让我们填了一张表,填的时候我就惊住了,每一个问题都精准地问出了我女儿身上的“特质”——

“怕高、怕水、对声音特别敏感?”

“很爱问问题?”

这些“特质”原来让我们觉得女儿和别的孩子有些不一样的,但不算坏事,而现在看来还真的是问题。

我和娃爸就更紧张了。

整个干预过程总共一个小时左右,大人是不能陪同的,医生带着孩子在咨询室里玩游戏。

咨询室并不大,大概20平左右,房间里面有几个大书架,放着各式各样的玩具,包括厨房玩具、汽车、乐高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和娃爸就在外面等着。结束的时候,女儿特别开心。不过第一次的干预医生并没有告知我们任何结论,只是提醒了下次时间。

至于效果,毕竟才一次,自然暂时还是看不到的,女儿在家里和学校都还是老样子。

不过女儿说在她里面一直在玩玩具,所以她很喜欢那里,还时不时问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再去,我们就按着计划继续去了。

05

终于在第二次干预结束后,医生和我们正式聊了15分钟。

意外的是,医生却带来了意外的评价,他不认为孩子有多动症。

医生说,干预的时候,对娃做过的心理测评和智力测评都没有显示多动问题,而且她可以专注做一件事并且是投入进去的,比如看到喜欢的书,她能坐着看,在关注和理解内容,不是泛泛的游览。

那么女儿的那些非正常行为又要如何解释?

医生告诉我们,从孩子选择的玩具和跟她的对话里,她认为内在的原因是孩子缺乏安全感,比如她胆子很小,看到新事物的第一反应都是害怕,但自我意识又很强,需要很耐心去沟通等。

原来,注意力问题和安全感也高度相关。

于是,我们又就着为什么会缺乏安全感这个问题继续剥茧抽丝,最后,我们大致摸到了两条主要的脉络:

第一个原因,是我们的家庭关系并不和睦。我和娃爸在孩子的教养上有很多观念的冲突。

第二个原因,我们没有给孩子树立好规则意识。医生解释说道:“就像一间房子,如果没有墙,生活在里面是没有安全感的,明确的规则也是建立安全感重要的一部分。”

最后医生给我们的结论是:孩子虽然有多动倾向,但还不构成多动症,要改善孩子的情况,从根本上要去改变的是家长。

总算是摆脱了要靠药物治疗的可能性了(这是我最担心的情况),我们都松了口气。但是眼下我们却一点都不能松懈,因为我和娃爸、我们的家庭,我们需要深入地做一次审视,到底我们做错了哪些、我们需要改变哪些。

06

医生也给了我们一些行为管理的建议,说只要先把这些做好,其它的可以慢慢来。——

明确建立行为规则:规则具体是什么不重要,每个家庭都有各自的规则,但必须给到孩子,让他对一件事能不能做也是要有明确概念的。发脾气的时候不能满足:要蹲下来平视眼睛,不能因为大哭就满足,而是告诉她拒绝的理由用商量的语气而不是命令的语气对话:比如有时候她会不说一声就跑开拿别的玩具,如果跟她说,你不可以这样,她是不会听的。但如果跟她说,你下次想要东西可以先跟老师说一下,我会帮你拿的,她就会提前跟你说。

但一听他说完,我就迷茫了,这几点看起来特别普通。于是我问医生:“我们平时也在做的啊,这真的有用吗?”

医生笑了,爸妈们都说这些道理很简单,但我们跟踪过家长,真正能做到的是极少数,对于注意力缺失的孩子,他们是尤其需要鼓励,和更多支持的。因为他们很容易失去信心,为自己做不好而感到泄气。

医生建议我们如果一遇到要发火,就提醒自己,或者立马记录下来,看看是否真的有控制住,这个是特别能肉眼看到自己是否有做到的。

我真的就不信这个邪,照做了,确实神奇,大概半个月时间,我坚持下来了。更重要的是,女儿真的有了行为上的改变。

更为惊喜的老师跟我们反馈说,她的变化很大,上课不会再无缘无故跑开,也不会一直想着干扰旁边人,现在能跟上老师的节奏,就连午睡时候躺着不睡也能忍住不说话吵别人。

我是真没想到会有效果,原来,一点点重建和维护安全感,注意力问题是可以得到改善的。

07

虽然眼下女儿的表现也没有说很好,跟班里好的孩子还是有差距,不过正如医生所说,这是个持续的长期的过程。

分享这次经历,也是想跟大家分享两点:

1. 注意力不好不等于多动症,注意力问题也可以通过查找原因和科学的方式改善;

2. 如果怀疑自己孩子注意力有问题,去正规的心理科咨询,不要自己对照着网络瞎诊断瞎纠正,错误的方法对孩子来说是雪上加霜;

3. 一旦选择好了医生,家长要极度配合并且信任医生。

最后说一下花费,我们所在的医院一次干预的费用在300-400左右,目前一共是四次干预加一次家庭干预,总共2000左右,之后靠的就是家庭点点滴滴去改变教育模式。

Copyright © 1999-2016 HealthTimes All Right Reserved
温馨提示:如果您有任何健康问题均可到网上咨询,向全国专家提问!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_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