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由和后果以及“不这样做”的可行性、必要性和条件性。

文章来源:健康时报 2018-07-31 10:55

【字号 打印分享收藏

怀有羞耻感、悔愧感、负疚感、自责感的人都是大有希望的人,因为这说明他们并没有找出种种理由或借口把心中那些羞耻之怀、悔愧之情、负疚之心、自责之事正常化、正确化、正当化,也说明他们的心中正在或已经积蓄了自正和自善的能量与动力,更说明他们的人性光辉从未泯灭且正在将其进一步发扬光大。

在许多时候,“反省”乃是意味着要适时地“反过来”想一想:即想一想“不这样做”的初衷、理由和后果以及“不这样做”的可行性、必要性和条件性。

 

一个人对自己保持适当的自信是非常必要的,而与此同时还能保持适度的“不自信”则往往更加重要。

只有适度的不自信,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自信。

在现实的管理心理和行为及其过程中,往往正是因为我们过于自信了,才会认为问题不会发生;一旦问题发生了,又自信问题不会变得严重;一旦问题变得严重了,又会自信问题不会恶化;一旦问题变得恶化了,又自信问题不会变得不可收拾;一旦问题变得不可收拾了,又自信问题仍然可以收拾,而其结果却往往是让问题把自己彻底收拾了。

只有保持适度的不自信,我们才能对天道世理心存敬畏,因此也才能在顺境中居安思危、才能在纷乱中保持清醒、才能在变局中保持主动、才能在成功中保持谦卑,从而在更大程度上不使问题发生或将问题化于无形。

质言之,一个能保持适度不自信的人,往往更能正视自身在品格、意志、能力等心智方面的人性弱点,以使自己更有自知之明且保有与促发必要的自警、自制、自正本能,从而不至迫使自己去肩负那些完成不了的使命、追求那些实现不了的目标、置身那些驾驭不了的情境、陷入那些抗拒不了的诱惑、引发那些抑制不住的冲动、履行那些兑现不了的承诺、作出那些坚守不了的抉择等等而越陷越深乃至不能自拔。

当然,也切不可将适度的“不自信”作为逃避承担责任与义务的“合理”借口而临危退避、遇事推诿、见义不为。

相关阅读

Copyright © 1999-2016 HealthTimes All Right Reserved
温馨提示:如果您有任何健康问题均可到网上咨询,向全国专家提问!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_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