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把你抚养成人,付出的金钱和精力,岂是这几万块钱可比?

文章来源:健康时报 2022-09-06 14:20

【字号 打印分享收藏

前几天,一名高中毕业生在网上发文声讨自己的父亲。他怒不可遏地痛骂道:“好恶心、好贱!”究竟是因为什么,一个孩子能对父亲如此憎恶与愤恨?

Part.1

这名高中毕业生在网上投稿吐槽父亲,他说自己高考之后拿到几万奖学金,父亲要求他拿这笔钱交学费、当生活费。另外,一个星期会再给补他300元。

这让他感到十分不爽和愤怒:

“明明是我自己努力得来的,凭什么要给他?”

他甚至还用了“好恶心、好贱”,这样极端的字眼来辱骂父亲。

网友观点分为两派,一派力挺这名高中生,认为父母供孩子上大学天经地义。

另一派,则认为父亲的做法无可厚非。

在我看来,这位父亲的做法确有不妥之处。

强制、粗暴地要求孩子把奖学金全部“上缴”,难免会引起孩子的不满。

如果家庭条件不错,不妨交给孩子自己使用,前提是帮孩子做好规划,并适当监督。

如果家里的确有困难,可以把家庭状况如实告知孩子,并和孩子商量,能否拿出一半或者更多比例的钱交学费。

不过,父亲的做法纵然有不足之处,孩子的所作所为更令人心寒。

父母把你抚养成人,付出的金钱和精力,岂是这几万块钱可比?

你获得的东西都是建立在父母付出的基础之上,没有父母的辛苦养育,你凭什么长大成人、拿奖学金?

难道今后的上学、生活、结婚生子不再需要父母任何资助?

父亲想用奖学金来分担教育支出压力,无可厚非。

更何况,这笔钱也是花在你自己身上,父亲并没有征为己用。

一个懂得感恩的孩子,会为自己能给家里减轻压力,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就算想留一部分“自由支配”,完全可以和父亲好好沟通。

沟通无果,你可以生气,可以表达不满,但不该谩骂父亲,更不该曝光网络,引导网友攻击父亲。

不知道他的父母看到这个帖子,内心该多么心痛和悲伤。

一边心安理得地当伸手党,一边又理直气壮地要求自由和独立,这不是在寻求平等,这是明摆着的自私自利,缺乏感恩之心。

Part.2

这件事让我想起前段时间的一个热搜。

一个女孩一边拿着手机怼着父亲拍,一边破口大骂:

“我受够了!疯子!”

“我12:55要看到厨房有菜,我说我要吃菜!”

而这仅仅是因为父亲当天中午没给她留饭。

其实,已经不是她第一次辱骂父亲了。

早在去年,她就因此上过热搜。

当时23岁的她,大专辍学后去西班牙读本科,父亲勒紧裤腰带,省吃俭用,每月给她一万元生活费。

她却还嫌太少,一直向父亲索要。

索要不成,就对父亲极尽恶毒咒骂之词。

甚至还将父亲个人信息公开,用自己的裸照作为筹码,号召网友网暴她的父亲。

看到这里真的感到愤怒又悲哀!

一个父亲,拼尽全力,让女儿接受更好的教育,为此举步维艰,也无怨无悔。

可掏心掏肺地付出,却换来女儿如此这般恶语相加、霸道跋扈,父亲该有多么悲凉和无助!

让人心痛的是,这样的孩子并非个例。

不懂得感恩的孩子,再优秀也没用。

正如莎士比亚所说:不知感恩的子女,比毒蛇的利齿更能噬痛人心。

一名女生向母亲索要4500元大学生活费,母亲只肯给2000。

她觉得很委屈,不理解:为什么高中时上补习班,六千块钱母亲眼都不眨一下,到了大学却只肯给2000生活费?

为人父母,谁都想给孩子最好的。

要啥给啥,有求必应。

哪怕自己再难,也舍不得让孩子吃一点苦。

可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一种“棘轮效应”。

什么意思呢?

这是一种心理性消费习惯,指的是当人养成消费习惯之后,其趋势具备不可逆性。

特点在于向上容易,向下难。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那些在“想要——被满足”模式下长大的孩子,通常比较自我,有着更多的贪婪和自私。

也很容易不合群,逐渐变得孤僻而极端,甚至充满暴力冲动。

就像毕淑敏说的那样:

“一个不懂爱的孩子,就像不会呼吸的鱼,出了家族的水箱,在干燥的社会上,他不爱人,也不自爱,必将焦渴而死。”

Part.3

为人父母,最大的悲哀,是拼尽全力,养出一个“白眼狼”。

相反,一个家庭最大的福报,不是孩子多有出息,而是有出息的孩子还懂感恩。

14年前,有贵州孝子刘秀祥“背着疯娘千里求学”。

两年前,有清华学子赵桂宁,暑期搬砖打工争学费。

新时代的父母大多不图“养儿防老”,我们可以不图孩子报恩,但一定要让孩子懂得感恩。

那些懂得感恩的孩子,会在爱与被爱中,感受到更多的善意和幸福。

心理教育专家马斯特,有一项长达20年的跟踪调查。

他发现,从小学会付出爱的孩子,其睡眠情况、心理状态和整体发育水平等都相对更好。

而且,较少出现抑郁、焦躁等负面情绪。

那么问题来了,怎样才能养出一个懂得感恩的孩子呢?

好的东西,大人要跟孩子同享

家里有什么好吃的,好喝的,应该先让孩子分享给长辈。

父母也要和孩子一起享用,哪怕只是分一点,也能让孩子从小明白:

每个家庭成员都是平等的,没有谁该让着谁。

舍得让孩子付出

不要舍不得“用”孩子,让孩子多参与、多体验、多付出,只有经历过才会有感受。

孩子在一次又一次的感受中,才能体会父母的辛苦,学会将心比心。

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以身作则,为孩子做好榜样,在耳濡目染中,孩子自然会学会感恩。

梁晓声先生曾说:

“爱是双向的。只有父母对孩子的爱,没有孩子对父母的爱,这种爱是不完整的。父母养育孩子,子女尊敬父母,爱是人间共同的情怀和关爱。”

愿我们都能拥有和孩子双向奔赴的爱。

Copyright © 1999-2016 HealthTimes All Right Reserved
温馨提示:如果您有任何健康问题均可到网上咨询,向全国专家提问!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_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