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挤进大厂”到“考编上岸”,编制为什么又成了大家追捧的香饽

文章来源:健康时报 2022-12-01 01:53

【字号 打印分享收藏

观点速览:

  • 1国考报名人数占适龄人口的比例从2006年的0.276%增加到2020年的0.542%。也就是说每一万适龄人口中报名公务员考试的从27人增加到54人。
  • 2网上有一个戏称叫“山东考编大军”,说的是每年到了一个时间点,山东人就开始去别的省考编制考教资,因为自己省内的竞争实在是太大了。
  • 3让我离开互联网的一个原因是我有一点不自信。我的leader清华毕业,同事是海归的硕士。北京的物价和房租也很劝退我。所以我选择考研,考研失败之后又转战考公。
  • 4家庭背景一般,学的文科,本科学校也一般的人适合考公务员。这些人是哪些人?恰恰就是这个社会中的大多数人。
  • 5未来3~5年,非常好的新职业有很多,比如围绕短视频和直播所产生的三大职业,包括短视频运营、直播运营和社群运营。
  • 6我想象中的躺平,是我在做完单位的任务之后,可以自己掌握学习的时间,而不用担心会失业,不用担心同组其他同事的内卷。

11月28日,据国家公务员局消息,根据当前新冠肺炎疫情情况和防控工作需要,为保障广大考生健康安全,经研究,原计划于12月3日、4日举行的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3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笔试延期举行,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今年国考报名人数再创新高,达到259.77万,为近十年最多的一次。除了公务员考试,国家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也变得热门。今年的教资考试报名人数超过1100多万。

从“挤进大厂”到“考编上岸”,编制为什么又成了大家追捧的香饽饽?不同时期的年轻人的职业选择经历了哪些变迁?如何判断自己适不适合考编?成功上岸后就可以躺平了吗?

以下为《教育热聊会》特约主持人周睿鸣王元超、七芊、赵宣(化名)的对谈实录。嘉宾观点仅代表个人,仅供参考。

嘉宾信息:

周睿鸣丨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

王元超丨山东大学社会学系讲师

七芊丨知名职场作家、腾讯新闻教育领域创作者

赵宣丨北方某市考编上岸人

一、年轻人真的越来越热衷考编吗?

周睿鸣:今年国考报名人数再创新高,国家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也变得热门。年轻人是不是越来越热衷于考编?

王元超:我搜集了2006年到2020年的数据。从2006年到现在,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从74万增长到了258.7万,增长了251%,平均每年增长15.6%。当然这么看可能会有问题,因为报名人数增长的同时人口也在增长。那么我们看比例的话,从2006年到现在,国考报名的人数占适龄人口的比例也是在不断增长的,从2006年的0.276%到2020年的0.542%。也就是说在2006年,1万个适龄人口中可能会有27个人报名了公务员考试。但是到了2020年,每1万个适龄人口中可能就会有54个人报名国考。

周睿鸣:作为一个山东人,你会觉得山东人或者北方人更爱考编吗?

王元超:网上有一个戏称叫“山东考编大军”,说的是每年到了一个时间点,山东人就开始去别的省考编制考教资,因为自己省内的竞争实在是太大了。这个问题我觉得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找工作毕竟是个理性选择的结果。每个人的价值观念不一样,在考虑利弊得失的时候,权衡的东西也不一样。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区,它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都会形成一些不同的地方文化,这种文化必然也会影响到个人择业的选择。

周睿鸣:王老师先从社会学的角度给了我们简单勾勒了一个总体上的数据,让我们看到总体上年轻人确实更加热衷于考编。七芊,你的观察呢?年轻人在考编这件事情上是不是发生过一些变化?

七芊:通过对年轻人的观察,我发现疫情对00后是有一定影响的。95后普遍更愿意去接受新的职业,而00后因为疫情的关系,一直在上网课,没有完整地接受过大学价值观的洗礼,所以他可以选择的工作,能够接触的机会太少,毕业的时候可能更倾向考研和考编。

周睿鸣:七芊谈到她对年轻人考编的代际差异观察。谈到代际差异,在我看来,可能10年一档,但是七芊划分得更细,比方说95后和00后。我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有类似的体验,只不过没有像王老师这样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分析。王老师,当年父母劝我们考编,和现在年轻人自己主动考编,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差别?

王元超:老一辈人催我们去考编和现在年轻人自己主动考编,出发点可能是不一样的。

老一辈人觉得公务员好,归根结底是他们认为公务员有更高的社会地位。马克斯·韦伯说社会地位应该是一个职业的财富、权力和声望的综合评价。80后90后的父母大多是在计划经济时代成长起来的,那个时代没有这么多的私营企业,除了体制内没有什么体面的工作。在他们的观念中,权力是评价这个社会地位最重要的特征。所以进入体制内是最佳的选择。

但是现在年轻人选择考公务员和老一辈人有着完全不同的逻辑。根据我的观察,年轻人选择考编主要目的分为两个:稳定和自我价值。

人类本性中就存在对稳定的追求。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力也面临不确定的风险,具体来说就是你随时可能会被解雇,你对未来生活所有美好的想象随时可能会被另一个人拍脑袋的决策打破。相对而言,在正规的大型的组织中,工作的稳定就比较突出。

什么叫自我价值?年轻人会追问自己劳动的价值是什么,是给老板打工,给他攒钱买别墅吗?对他来说,选择进入体制内,尤其是进入公务员队伍,劳动的意义可能就不一样了。不仅仅是在为自己的幸福生活而努力,同时也是在为人民服务,自我价值的满足感就不一样。

两代人虽然观念不一样,但是殊途同归,最终都走到了考编的道路上。

二、从大厂到考编,反映了年轻人选择职业时哪些心理变化?

周睿鸣:作为一个考编过来人,你又有互联网公司实习经历,你为什么最终选择了要做公务员?

赵宣:我其实非常认同刚刚王老师所说的稳定和自我价值,因为我选择公务员这条路的原因之一就是这两点的结合。在上大学之前,我就对互联网行业有一层滤镜。等到大三下学期,我获得了一份互联网大厂的offer。在互联网实习了三个月,我的滤镜渐渐褪去。我发现互联网的工作其实和我想象的有一点不一样。后来我辞职回到学校,准备考研,但是没考上。经过了实习和考研两个错误的选择打击后,我想了很久,最后选择了考公这条路。

其实我在互联网实习期间过得很舒服,但是劝退我的可能是我在互联网实习的时候看不到我的前途。我当时的岗位是内容运营,这个岗位的可替代性很高,只要有一定的文字基础,并且愿意钻研的人,都能做出成就。

让我从互联网离开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我有一点不自信。我觉得互联网其实蛮卷的。我的leader清华毕业,然后同事是海归的硕士,我的学校虽然不错,是一所211大学,但我只是本科生。我觉得如果我没有成长,很可能就会被开掉或者拿不到转正的机会。另外北京的物价和房租也很劝退我。所以我选择考研,考研失败之后又转战考公。

还有一个原因是我发现自己很恋家,所以选择了可以让我回到老家的机会。另外,我发现我自己还蛮喜欢和别人唠嗑的。我觉得当一名公务员走基层为父老乡亲解决问题其实也很棒。

至于如何看待互联网工作和公务员之间的差别?我认为互联网的服务人群可以分为b端和c端,公务员的服务人群是人民大众。

周睿鸣:七芊,听完赵宣的选择,你有什么看法?

七芊:我觉得人只要选择了他自己比较喜欢和擅长的就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我是92年的。我始终相信在当下的中国,年轻人你想找什么样的新职业,什么样的公司都能找得到。但是大部分年轻人他不怎么努力去找。

我问过很多大学生,毕业之后想找什么样的工作?百分之七八十的大学生说我想考研。好学校的同学就说我想考研,我想出国。相对差一些的学校同学说我很耻辱,我要去一个更好的大学。实际上,有很多工作机会,他们没有去找。你做了一个不适合你的选择,35岁之后你会后悔的。

大学生要找工作的话,第一步不是听老师说,不是听没有工作经验的人说,而是在你就业的节点去调研企业,打开眼界,知道我有什么样的选项,然后再做出选择。

周睿鸣:王老师,据你的观察,年轻人的择业观有什么变化?受到哪些因素影响?

王元超:我觉得当下年轻人的变化深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最主要的变化是社会现代化的过程。社会的现代化促使年轻人对物质的追求减少,对我刚刚说的稳定和自我价值的追求会提高。

首先,社会现代化意味着社会的不确定性增加,因为现代化的推进意味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相互之间的关联越来越密切,相应的蝴蝶效应就很可能出现。这一点我相信经历了三年疫情的我们应该深有体会。社会学把现代性带来的不确定性增加的情况称为风险社会。随着社会不稳定性的增加,人们在择业的过程中会对稳定性有更高的追求。

另外一方面,社会现代化还意味着物质的相对富足,人们的价值观念也会受到影响,从物质主义过渡到后物质主义。后物质主义时代的价值观是人们不会特别追求物质财富,而是去追求一些理想情感,追求自由。比如说刚才赵同学说她为什么想要离开北京,很重要的原因是她不在乎在北京能赚多少钱,她就是想回家。她对家庭的渴望是她非常重要的情感需求。

刚才七芊老师说中国有飞速发展的民营经济,但是中国的现代化是有着明显的区域不均衡现象的。在北京上海,你有无数的高薪职业机会,但当你回到你家乡时,体面的工作可能只有公务员能够满足。

所以说,人们在现代化的历程中,必然会去追求一些更加理想化的东西。赚多少钱不重要。我怎么赚的这个钱?我喜不喜欢?这个才是最重要的。

周睿鸣:除了编制,七芊老师你有哪些新职业可以介绍?

七芊:对于编制这个事情我没有大家那么了解,但是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些新的职业,也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拓宽一下思路。

什么是新的职业?新的职业是伴随着社会的新技术新需求所产生的新的职业。比如说过去大家看不起网红,但是现在直播销售员、直播运营就是一个正儿八经的职业。我大学毕业的时候刚来北京,大家都愿意去500强公司。但是我通过面试之后,发现这些公司对于我而言已经过时了,你能感觉到它的衰落和衰败,所以我那个时候就毅然选择进入到当时蓬勃发展的移动互联网产业。

未来3~5年,非常好的新职业有很多,比如围绕短视频和直播所产生的三大职业,包括短视频运营、直播运营和社群运营。这三类属于运营岗位,大部分人只要拥有相关的技能,都可以从事。除了运营岗,还有前端产品和后端研发岗位。

三、怎么判断我适不适合考编?

周睿鸣:年轻一代如何判断自己适不适合考编?赵宣你的心路历程是什么样的?最后是怎么下决心的?

赵宣:如果说你像我大学的时候一样,只在网络互联网这方面有实习经验,偏媒体,你想从事其他,比如工程师的工作,就比较难。我觉得职业的选择需要从大学选专业时就开始考量,但是很遗憾我在大学选择专业的时候,并没有眼界去考虑更多。对于像我这样没有专业优势,也没有实习优势的人来说,考编其实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考编的门槛没有那么高。在考编的路上,我看到过和我一样的应届生,他们国考没有上岸,然后备考的时候又和我一起奋斗,想要追求自己的理想。我还看到一个年纪偏大的人,在我们当地的省会城市有一份不错的工作,但是他对这份工作不怎么满意,也投入备考。

周睿鸣:王老师,你觉得呢?什么样的人适合考编?或者说您觉得哪些人走上公务员的岗位之后,他也许会后悔?

王元超:我觉得这跟个人的价值追求有关。你如果想着挣大钱,肯定就不适合考编,因为工资满足不了你。但是如果你想通过为人民服务来实现自己价值,你自然适合考编。

这还跟你的家庭背景有关。什么样的人适合创业?其实就两种。一种是家里非常有钱的人,自然有更多的经济资源支持你去试错,还有更多的社会网络资源帮助你创业。另外一种是一穷二白的人,光脚不怕穿鞋的,搏一搏单车变摩托。恰恰是那些家庭背景一般的,没有办法留在大城市,你就只能回中小城市创业。但是我们知道小城市的创业环境并不如北上广,没有那么多的产业和细致的分工,没有好的创业机会。你除了开饭店,还能干什么呢?那么自然而然,他就只能去考公务员。考公务员其实是一个相对非常公平的选择,大家各凭本事。

对于教育背景一般,特别是那些弱势的人文社科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没有特别优势,很容易被替代。没有专业对口的职业,又没有特别好的学历背景支持他们去大厂,自己又不愿意去普通的公司被剥削,去承受不确定性。所以他们去考公务员,起码考公务员的专业门槛没有那么高。

总结来说,家庭背景一般,学的文科,本科学校也一般的人适合考公务员。这些人是哪些人?恰恰就是这个社会中的大多数人。所以说为什么这么多人去考编。除非你就是要追求理想,闯出一番事业,我坚决不给国家或者任何人打工,我就要自己去创业,那你可以去闯一闯。如果没有这种魄力,或者不想活得这么累,那去考编可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周睿鸣:七芊老师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七芊:刚才王老师说很多社科类别专业的学生在社会上就业不占优势。这是不正确的。为什么?因为学校里面的所谓就业市场,和真实社会企业的就业市场是完全不一样的。我发现有的大学给人灌输了一种不好的思维,就是什么样的学生配有好的工作。但是社会里面不是这样的,不是说你原来是个学霸,你就有最顶尖的工作。而是你有一技之长,你有非常底层的逻际能力判断能力,你就能够找到最适合你的工作。

我有一个读者,她就是普通的本科学历,她现在年薪300多万。为什么她能年薪300多万?因为她当时找工作的时候,大量地了解了企业的真实诉求。这个女孩特别擅长学英语,英语特别好。在面试企业的时候,她就利用这个杠杆撬动了一家非常顶尖的企业的工作机会,她后面的东西都改变了。

所以这个时候她是以终为始的,我先了解企业到底需要我什么。她没有盲目去提升学历,没有觉得普通本科就不配有好的工作,不是这样的。所以我特别建议大家做一件事情,就业时先学会调研,了解真实企业对你的诉求,然后你去学习,去设置职业目标。千万不要一上来就考研,研究生不一定能解决你的就业问题。

周睿鸣:对于七芊老师的观点,王老师你怎么看?

王元超:学校学习和社会学习当然不一样,我也完全同意刚刚七芊老师的观点,我们应该根据社会的需求寻找自己的工作。

我为什么会提出之前那样的观点?是因为大部分人做不到缜密的思维,按照自己的目标和逻辑去工作。我们不能用少数个案来要求大多数人。这个社会上很多人根本没上过大学,能上研究生的更少。对于普通人来说,如何根据自己的背景和能力,去找一个自己适合的工作,是最符合实际的。当然每个人都应该有梦想。如果你找到实现你梦想的道路,找到工具和逻辑,自然是非常好的。当然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辛苦。如果没有做到,或者发现自己实在做不到,那也没有关系。最辛苦的是那些有明确的目标,但是始终做不到,却认为自己一定能做到,因此惴惴不安陷入焦虑的人。我觉得无论是追求非凡或者是甘于平凡,都是一种很不错的人生。

四、成功上岸后就可以躺平了吗?

周睿鸣:考公上岸后,就有了躺平的时间和资本,真的是这样吗?你怎么看?

王元超:这个取决于如何理解躺平。如果躺平是不被剥削,不被996还要喊福报,那你进入体制内可能不会面临末位淘汰制的焦虑,你不用特别内疚,可以适当躺一躺。

但是你如果把躺平视为我不用去上班,或者我上了班也不用工作,就在那喝茶摸鱼,肯定也是想多了。体制内也是有组织纪律的,不可能让你进来混日子。国家给你发工资,你在这玩不可能。很多公务员也是要加班的,而且是无偿加班。

年轻人成功上岸就可以躺平的想法也完全可以理解,因为他还没有经历后边无限漫长的美妙的跌宕起伏的丰富的人生,他自然不知道以后会怎么样。他会幻想进入体制内就可以躺平,或者说我上岸了,考上研究生了,就可以躺平。

这就跟我们高中的时候一样,幻想着上了大学就可以天天玩,不用学习了。这其实是人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思想。因为你不可能要求一个人在新手村的时候就开始焦虑,最终的大boss怎么打?肯定是我先走出新手村再说。当你进入社会之后,你还要面临各种各样生活的毒打。但是这也很正常,生活本身就是苦乐交织的。

所以大家要放弃永久躺平的幻想,但是也不要放弃自己的生活质量,适当躺平也是可以理解的。

周睿鸣:作为一个已经上岸的编制人,你怎么看躺平?

赵宣:之前在互联网公司实习的时候,虽然没有加班,但也要写周报,完成其他任务,我自己还是会感到焦虑。我想象中的躺平,可能是我在做完单位的任务之后,可以自己掌握学习的时间,而不用担心会失业,不用担心同组其他同事的内卷。我可以自己掌握下班之后的节奏,掌握学习的节奏,而不用被别人追着赶。

相关阅读

Copyright © 1999-2016 HealthTimes All Right Reserved
温馨提示:如果您有任何健康问题均可到网上咨询,向全国专家提问!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_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