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一起相伴成长”的感觉,很幸福也很满足

文章来源:健康时报 2022-09-02 19:07

【字号 打印分享收藏

在孩子小的时候,我刻意引导他们学习看到一件事情(尤其是失败、困难、麻烦或挑战)的多个角度多个方面,不要囿于一个视角,钻进去出不来。当我们能看到多个角度的时候,才能想到多个应对和解决办法,从而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没想到,短短几年过去,现在当我只从一个视角看问题而心生不满的时候,儿子竟然会对我说出另一个视角下的利弊,让我茅塞顿开,瞬间释然。

很感慨,也很感谢儿子对我之前的引导如此入心,如今可以成为我的引领者,帮助我从死角中走出来。

这种“和孩子一起相伴成长”的感觉,很幸福也很满足。

 

(一)引导之“源”

我儿子淏仔小的时候很懂事,没让我头疼过。可是上了一年级,便因为学习、作业的事情屡次发脾气,甚至到了在地板上打滚儿的程度。开学的三个月,我就成了脾气臭又唠叨的连自己都讨厌的女人。

我不能以这种痛苦的方式养育孩子,我受不了,孩子也受不了。所以,我决定走出家门学习育儿理念和育儿方法。

我的学习之路,是从《正面管教》开始的。在学习正面管教的时候,遇到了一帮同样热爱学习的妈妈们。在一个读书会上,我知道了这套书《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从此爱上了它。在那个读书会上,用了两个月,每周一次的频率,跟着那里的朋友们精读完了这本书。

几个月之后,我再次找出它们,自己举办了十几期读书会,带领着另一批爱学习的妈妈们又读了一遍,依然受益匪浅。

 

如果孩子小,看第一本(左侧)就够了。如果孩子大了,要看第二本针对8~12岁的。两本书中,都有详细的沟通方式,以及对应该年龄段的案例。

我当时是将一些符合我们生活的案例拿出来,用游戏的方式对孩子提出问题,然后让孩子头脑风暴,给问题中的人物献计献策,从而帮助孩子建立发散性思维,多视角分析问题,多视角制定解决方法。

(二)为什么要用书中的案例?

很多父母平时不注重和孩子的沟通,只有当孩子遇到实际困难或者失败的时候,才会给孩子摆事实讲道理。

可是,这样的效果往往没那么好。

因为,孩子在事件中的时候,他有着自己的情绪和角色(很有可能他认为自己是个受害者/失败者),这会限制他们的思考,同时也容易让他们把父母的话当成是对他们的批评和指责。

但是,用书中的案例则截然不同。让孩子为书中遇到困难的孩子提供帮助,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认为自己是个拯救者,他会非常积极地思考和分析,一旦找到解决方法,他会有成就感。

比如:

如果孩子在学校里受了委屈,他的好朋友突然间不理他了,而且对他也不太友好。

这时候你让他分析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事?他会认为妈妈不理解他,明明自己才是那个委屈的人。

可是如果是“汤姆的好朋友突然不理他了呢”?,那孩子分析起来,就有着置身事外的清晰感。他可能会想到:

  1. 汤姆可能做了让杰克不高兴的事,杰克才不理他的。他得好好想一想。
  2. 杰克是不是有了新朋友?觉得和新朋友相处更快乐?
  3. 杰克是不是心情不好,其实他不是不想理汤姆?
  4. 杰克的父母是不是和汤姆的父母吵架了?所以不让他再和汤姆交朋友?
  5. 是不是有什么误会?比如杰克丢了什么,却在汤姆那里找到了?
  6. 汤姆也可以不理杰克了,他也去找个新朋友。
  7. 汤姆可以直接去问问杰克原因,然后根据他说的话再决定自己怎么做……

这样的案例他分析多了,等到他自己遇到这类事情时,就不会只顾得委屈或者哭,而不知道怎么做了。

刻意练习,无论刻意练习什么事情,只要持续下去,都会有效果的。

如果你的孩子一遇到问题,就只会发愁、哭闹或者依赖大人,不懂得自己面对/解决。那么,不妨用这种方法帮助孩子改善一下。

 

(三)种瓜得瓜,爱出者爱返

【实例】淏仔一句话,让我豁然开朗。

淏仔上五年级的时候,他的班主任特别支持孩子们报名校内免费托管,只要一个班报名人数超过20人,就可以让语数英科任老师看自习,这样比他们回家做作业整体效果好。所以,五六年级一共四个学期,淏仔都是五点半放学,作业全部完成,回到家就只剩下玩儿了。

如今轮到妹妹玥玥上五年级,我却没有看到老师支持报名免费托管的态度,班里报名者寥寥。我有些心疼玥玥,又要收拾书包去别的班级上自习了。

可是,淏仔听到我抱怨,却说了一句:“这样也挺好啊,可以结交更多的新朋友。”

他今年刚升初一,他说:“我现在在学校,看到原来小学的学生,只是觉得面熟,却一个都不认识。如果当时我们合班上自习,那我就能认识更多的朋友了。”

他这么一说,我顿时觉得豁然开朗。是啊,这件事带来的,也不完全是坏处。

这件事,我是身处其中,作为妈妈只顾着心疼女儿,却没试着从别的角度分析。

昨天是第一天,玥玥是背着书包去六年级某班教室,跟着六年级的孩子上的托管。她说:“感觉挺好的,作业都写完了。”

我听了之后,很欣慰。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不该一直陷在那个失望的情绪中,看不到这件事的其他角度。单从这件事来看,是我夸大了这件事的弊端,忽略了这件事带来的益处。

而孩子们,适应的能力比我想象中的强很多。

同时,孩子们的学习能力也比我们强很多。他们才几岁、十几岁,没有像我们有几十年形成的恶劣积习难改,所以,趁着他们尚有很多空白,我们要尽可能多地给孩子们带来正向的思维模式,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因为这样的思维方式,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无法估量的益处。

以上,希望给大家一些启发。

Copyright © 1999-2016 HealthTimes All Right Reserved
温馨提示:如果您有任何健康问题均可到网上咨询,向全国专家提问!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_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