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8.9分的纪录片告诉你,孩子有超人一样强大的潜能

文章来源:健康时报 2022-09-16 23:03

【字号 打印分享收藏

前段时间有个朋友新生了宝宝,一出月子会所我就去看望了她。

她这个孩子要的可真是不容易,试了很多方法,打促排卵的针,受了很多苦才有的这个孩子,所以夫妻俩宝贝得不行。

自从有了这个大宝贝,她每天的朋友圈更得特别勤快。

孩子的每个成长瞬间她都有记录,而且还随时在对照生长发育指标密切监控孩子的发育状态,只要有跟不上的地方就特别焦虑。

到了什么时候该翻身了?什么时候该睡多少了小时了?头发是不是太稀少了?这些都是她的关注点。

看她那么焦虑,我就小窗她,给她推荐了一部好看的纪录片:《成为你》。

我觉得这部片对她应该很有用。

这是一部画面超级唯美的纪录片,观察人类幼崽的成长。无论是非洲的海岛还是纽约、东京,人类幼崽的成长都能让我们找到共鸣。

看了这部片,我明白了原来孩子的潜能要远比我们想象的大得多,关键看你能不能敢于放手激发他们的潜能。

说起来,米粒这个半大小子已经到了“儿大避母”的程度,具体看这篇:《逐渐被儿子“嫌弃”的我,突然想生个女儿》。

他刚刚咿呀学语的各种瞬间,我要是不翻出视频和照片来看,都已经有点想不起来了。

确实,孩子的成长就是那么快。能够真真正正陪伴孩子的时光,也就是那么几年而已。

出生就是独立的开始

《成为你》这部纪录片,是通过全球100为孩子的视角,展示了他们成长中最真实的一面。

第一集就特别有启示作用。它讲的是当孩子拥有了名字,就意味着他应该明白,自己不再是他人的附属,而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了。

片中来自各国的母亲一声声叫着孩子的名字,当孩子能够有反应,意识到妈妈是在叫自己的时候,他也有拥有了独立意识。

片中一个两岁的日本小女孩名叫奈绪,那时候的她虽然知道了自己是“奈绪”,但是却跟自己的形象对不上号。

跟妈妈出门逛街的时候看到镜子,根本不知道镜子中的就是自己,还想把手里的饼干递给镜中的自己吃。

后来,奈绪从镜子中认出了妈妈,在喝奶昔的时候,又在镜子里看到了自己嘴边沾着的奶昔,这时候她终于知道了自己的样子。

从这时起,她有了自我意识,成了独立的个体。也是在这个时候,她开始懂得了自己和他人是完全独立存在的,是个与众不同的个体。

从自我意识形成的那天起,我们作为父母其实就不再把孩子视作附属品了。

在认识自己的过程中,还不可避免的会有一些小插曲。比如片中的一个男孩,就一直喜欢穿漂亮的裙子。

性别的自我甄别,有时候并不是这么顺利。米粒妈之前写过的另一部纪录片《九月怀胎》中,就更详细地讲到了这个问题:《孩子是历经磨难才来到我们身边的!这部纪录片让我重新理解亲子缘分》。

片中的男孩一直到六岁才开始自发地换穿男装,这要是搁咱们这些焦虑的父母身上,估计早就愁死了。

人家这父母不慌不忙,看孩子喜欢裙子,就买了很多漂亮裙子给孩子穿。每天领着个穿裙子的小男孩出去玩,一点都不违和。

直到有一天,孩子突然意识到:“诶,不对啊,我是男孩!

不用父母多说,孩子自己就不穿裙子了。从这一刻开始,他就认识了自己,成为了真正的自己。

所以其实发育指标真的只是一个参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进度。有的孩子快一点,有的孩子呢,就是慢慢地才能找到自己。

但千万别焦虑,他们都会找到的。

片中的一个观点说,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发育的进程更慢。

很多小动物从一出生就能奔跑,但人类幼崽,会给自己更多的时间来发育大脑,然后去实现更多的目标,做更伟大的事。

放手的效果超乎想象

片子第一集开头,是一个日本父亲让三岁的儿子出门去买寿司。当时真的是惊到我了。

三岁,自己出门买寿司?这对于大多数父母来说应该都是不敢的。

当然也不排除有一些父母为了培养孩子的能力,会跟在身后。但我觉得,那最起码也得在5岁以后才可以尝试。

片中三岁的小男孩一开始特别不愿意去。爸爸问他为什么不去,他说:

“因为你不跟我一起。”

但是爸爸反复鼓励、劝说、加命令,孩子终于鼓起勇气去了,而且买得特别成功。

他进到寿司店,还能跟跟老板对话,成功付了钱返程。神奇的是,经过了这一次的锻炼,他后面就变得特别勇敢,每次再自己出去办事就完全不害怕了。

当然,这种情况下爸爸应该肯定是会悄悄跟随的哈。

说到这,有一个绘本米粒妈要推荐给大家,那就是:《第一次上街买东西》。

在婆罗洲的巴瑶村,有一个特别美的海岛。那里的人常年生活在海上,孩子们下水捕鱼就跟咱们家孩子出去买瓶酱油一样平常。

岛上的妈妈让三个孩子划船出去逮蛤,说:

如果今天逮不到,回来就没你们的晚饭啦!

我真的直呼好家伙!三个孩子都只有三、四岁,这个妈妈是怎么做到这么放心地打发孩子出去的!

还真别说,孩子们接二连三从船上一跃而下,潜到水底抓上来一只特别大的蛤。孩子们带着战利品回到妈妈身边,妈妈早就在房子门口迎接他们了。

不得不说,这里的孩子们过得生活,跟在大城市里的孩子们有着天壤之别。

在别的孩子被家人精心呵护的同时,这些孩子不得不学着勇敢适应环境、学习生存技能了。米粒妈不得不再一次感叹人的潜能真的无限大!

在蒙古北部,四岁的乌干巴雅学会了如何爬到驯鹿的背上:

开普敦的小女孩艾娃,学会了冲浪:

孩子们的潜能,真的超乎我们的想象。

只要你敢放手让他们去尝试,一定能收获一个惊喜。就算不能像片中的家长那么大胆子,至少比现在的自己更放开一点,总可以吧?

对外界的感知

孩子从出生后开始,经过了漫长的过程,终于认识了自身,了解到了自己是个独立的个体。

接下来,就要去感受外部世界了。

他们会明白感官的“色受想行识”,体会到开心、难过、生气、害怕等情绪。而这些情绪,都很需要我们去关注的。

很多时候,咱们对孩子的生活能力太不舍得放手,却对他们的情绪听之任之。其实真的是搞反了。

在孩子的每一种情绪出现的时候,我们都需要倾听,并且让他们尽情去表达。而生活能力上却应该尽可能的放手。

片中的蒙古小女孩安内,平时要四处迁居。到新营地时大人都忙着搭帐篷,所以母亲就要求她去远处挖点雪,以便回来融化成水做饭。

虽然装雪的桶不大,但毕竟是孩子,一个人做这事肯定费劲。于是安内灵机一动,主动找自己的玩伴帮忙,两个人合作,事情就轻松许多。

要知道她才 4 岁,这么小的年龄,就有了与他人合作的意识。这是她第一次明白“朋友”的意义,也是第一次脱离原生家庭,跟外部社会建立了链接。

第二位孩子贝蒂,与玩伴一起去动物园时,互相之间发生了小争执。也许是大人不在身边,她就扮演起了成年人角色,对玩伴的举动各种要求。

但是同伴可压根不听她那一套,一来二去,气氛变得十分焦灼。

回家后,父母发现孩子在玩玩具,嘴里念念有词。

仔细了解后才发现,她是在用玩具模拟动物园的情景,就像是我们复盘总结一样。贝蒂通过回顾,意识到自己说的话不好听,态度也不是很好。

然后又通过玩具的推演,探寻下次再遇到类似情况,自己应该如何应对。小孩子的社交技能,从这一刻开始,就能获得提升。

第三位孩子芙蕾雅,是众多孩子中最会结交朋友的人。有一天她去戏剧俱乐部学习,老师临时走了一会,周围同学们就开始闹了,结果把服装配饰弄得满地都是。

老师回来后,就开始挨个儿询问看看到底是谁干的。问了几位,结果都不承认。随后老师强调:

要是没人承认的话,中午就取消零食供应。

听到这话,芙蕾雅挺身背锅。即便不是她做的,也要帮同学解围。

也许在大人看来,这种举动很傻。但在小孩子的世界里,帮人解围,能迅速积累人缘,大家都会投桃报李。

当孩子进入幼儿园,也就进入了第一个属于他们的小生态。他们有了新的朋友、新的际遇,也有了不同的选择和行动。

咱们需要做的,就是给他们充分接触外界、理解外界的机会。当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社交,去获得属于自己的人际关系,我们就会惊奇地发现,原来孩子那么棒!

米粒属于“社交恐怖分子”那个级别的,从小到大不是主动请缨非要当班长,就是各种出去social,“基友”一大堆。

在这方面,我觉得我做得还是挺好的。一直以来,我都没有限制过他在朋辈群体中发挥自己的能力,毕竟他有遗传基因,我自己也是个社牛。

这部纪录片,我真心推荐给低龄宝妈们去看。对养育和教育孩子真的有用,你一定会从里面获得一些启示,因为它真的很真实。

从孩子出生那一刻起,我们就开启了一段不断分离的旅程。只有想办法让孩子尽早拥有立身处世的本领,这一段指向剥离的旅程才是最美好的不是吗?

学会如何分离,是每一对父母和子女的必修课。我们和孩子都要共同成长,成为更好的我们。因为我们都拥有独立的人格,要傲立于天地,不畏人生艰难。

相关阅读

Copyright © 1999-2016 HealthTimes All Right Reserved
温馨提示:如果您有任何健康问题均可到网上咨询,向全国专家提问!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_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