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刺激宝宝快点发动 宝宝预产期临近要注意什么

文章来源:健康时报 2023-04-04 13:23

【字号 打印分享收藏

一、怎么让宝宝快点发动

  1、散步:这个动作有助胎儿下降入盆,松弛骨盆韧带,为分娩做预备。散步时妈妈最好边走动,边按摩,边和宝宝交谈。散步可分早晚两次安排,每次30分钟左右。

  2、小马步:手扶桌沿,双脚平稳站立,慢慢弯曲膝盖,骨盆下移,两腿膝盖自然分开直到完全曲屈。接着,慢慢站起,用脚力往上蹬,直到双腿及骨盆皆竖立为止,重复数次。

  3、划腿:手扶椅背,右腿固定,左腿划圈,做毕还原,换腿继续做,早晚各做5—6次。

  4、腰部运动:手扶椅背,缓缓吸气,同时手臂用力,脚尖踮起,腰部挺直,使下腹部紧靠椅背,然后慢慢呼气,手臂放松,脚还原,早晚各做5—6次。

  5、爬楼梯:爬楼梯可以锻炼大腿和臀部的肌肉群,并帮助胎儿入盆,使第一产程尽快到来。

  以上便是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关于怎么让胎儿提前发动的一些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哦。小编介绍的这些运动不仅仅可以让胎儿提前发动,还可以让孕妈妈们身体健康,增强孕妈妈的身体免疫力。孕妈妈们也可以好好培养宝宝的独立意识。

二、过了预产期怎么办

  首先要清楚的知道预产期只是产妇预计生产的日期,并非精确的分娩日期,医生表示在预产期前后两周内分娩,都属正常。只要处于在这个正常的范围内,产妇以及家人都可不比太过紧张担心。

  其次要注意胎动情况。一旦胎动每小时少于3次或在12小时内少于20次或胎动减弱,则需马上到医院作进一步检查,医生会根据情况决定分娩时机。

  到医院后要继续进行产检,并把孕早期的检查(如B超、验血、妊娠试验等)结果及胎动出现的时间、结果给医生,让医生再次核对孕周。

  同时应该加强产前检查,缩短检查间隔时间,随时与医生取得联系,告知宫内胎动情况,同时B超随访羊水量。如果无异常,可在密切监护下继续妊娠。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预产期推迟到14天后,达到临床所谓过期妊娠时,由于部分孕妇的胎盘会出现老化、胎儿会出现缺氧窒息,所以对孩子的危害较大,应及时到医院采取措施。

三、预产期分娩信号要盯紧

  1、尿频

  在临近预产期的时候,大约36、37周左右,胎儿会下移到骨盆,会挤压到准妈妈的膀胱,此时会更加出现尿频的现象,如果此时准妈妈上洗手间的次数多于之前,就说明已经接近分娩了,要随时做好宝宝降临的准备喔!

  2、阴道的分泌物增加

  越是临近预产期,阴道的分泌物就会越增加,由于受孕期荷尔蒙的影响,阴道与子宫颈内的粘性分泌物会逐渐增多,这些粘液是为日后分娩时滋润产道来做准备的,随着阴道的分泌物的增加,分娩的日子也就越来越近了。

  3、胎动明显减少

  越是临近预产期,胎动反而会明显减少了。这是因为胎儿即将进入骨盆内,活动空间没有那么大了,所以胎动以之前会明显减少,这是准妈妈快要生产的信号之一。虽然胎宝宝的胎动明显减少,但准妈妈无需过于担心,只要还能够感觉到宝宝在动,就说明他/她很好,做好分娩的准备,迎接宝宝的 到来吧!

  4、胃部活跃食欲大增

  临近预产期,在胎儿即将下移到骨盆内的时候,由于胎儿往下坠,因此不会再挤压到胃部了,胸闷的感觉也会随之消失,准妈妈的胃部开始活跃起来了,食欲会大增,消化也变得特别好。因此,感觉到自己有些胃口大开的时候,就说明快要进入分娩状态喽!

四、临近预产期要注意的事项

  01、羊水污染

  羊水对于胎宝宝的保护作用不言而喻,但是,羊水也有可能出现异常的现象。当胎儿宫内缺氧时可以造成肠部蠕动亢进,排出胎便,进入羊水,使羊水污染。

  【应对措施】

  医生可以通过胎心监护仪监测胎儿的心率变化,并根据胎儿羊水的性状,污染程度,决定分娩时机。如果宫口开大,短时间可以分娩,医生就会促进宫缩,必要时采取胎头吸引或产钳助产。如果羊水重度污染,胎儿严重缺氧,医生会果断决定剖宫产,使胎儿以最短的时间迅速脱离恶劣的环境。

  02、羊水栓塞

  注意!注意!注意!羊水栓塞一旦发生,产妇的死亡率非常高。多数羊水栓塞病例在发病时会出现一些前期征兆,如寒颤、烦躁、咳嗽、气急、呕吐等。如果产妇出现这些症状就要引起注意!

  【应对措施】

  羊水栓塞是无法准确预测的,但产妇可以通过一些积极的措施,如定时做产前检查,及早发现妊娠高血压症等并发症,一旦有高血压、水肿和蛋白尿症状,应积极进行治疗;高龄、早产产妇,尤其是胎膜早破、子宫体或子宫颈发育不良的产妇易发生羊水栓塞,要积极配合医生提早做出处理。

  03、胎膜早破

  胎膜早破是常见的分娩并发症之一。一旦破裂,子宫内部与外界就是畅通无阻了,外部细菌可以经阴道上行感染,有可能出现宫内炎症。

  【应对措施】

  一旦发现胎膜早破,必须立即送往医院,在路途中抬高准妈妈的臀位、横位,以防脐带脱垂,同时,严密观察羊水性状及胎心情况,防止胎儿窘迫的发生。

Copyright © 1999-2016 HealthTimes All Right Reserved
温馨提示:如果您有任何健康问题均可到网上咨询,向全国专家提问!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_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