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37.4度算发烧吗 新生儿测量体温方法

文章来源:健康时报 2023-04-15 13:13

【字号 打印分享收藏

宝宝37.4度算发烧吗

  有些小孩因为正常体温较低,所以在发热时可能体温上升也不明显,这样的话家长可以在宝宝的身体状况良好的时候测量一下,以掌握自己孩子的体温到底是多少。一般来讲,正常体温在36~37.5度之间;如果体温达到或高于37.5时,就要想到宝宝是不是发烧了。但有时宝宝的体温在一天当中的不同时段也会发生变化,或者在剧烈运动之后体温也会有所上升。

  小孩发烧为什么会抽筋

  医学上叫做高热惊厥,其发病机理可能是由于婴幼儿大脑发育未完善,其分析鉴别,抑制能力较差,突然的高热刺激在大脑引越强烈的兴奋与扩散,导致神经系统突然异常放电所致,绝大部分惊厥以后在半月之内都会有脑电图的异常改变,但一般的高热惊厥是不留什么后遗症的,所以也不必过分担心。要避免孩子挑食,经常晒太阳,参加适当的活动,增强体质,避免感冒和胃肠炎等疾病。抽搐发生时要进行紧急处理,如侧卧位、解松衣领、降温,并置筷子或牙刷柄于上下牙齿之间,防止咬伤舌头,也可指压人中穴。

二、新生儿测量体温方法

  腋下测量法。在测温前先用干毛巾将腋窝擦干,再将体温表的水银端放于腋窝深处而不外露,家长应用手扶着体温表,让小孩屈臂过胸,夹紧)婴幼儿需抱紧),测温7~10分钟取出。洗澡后需隔30分钟才能测量,并注意体温表和腋窝皮肤之间不能夹有内衣或被单,以保证其准确性。正常腋下体温一般平均为36~37℃。

  肛门内测量法。肛门内测量时选用肛门表,先用液体石蜡或油脂(也可用肥皂水)滑润体温表含水银一端再慢慢将表的水银端插入肛门3~4.5cm(婴儿1.5cm即可),家长用手捏住体温表的上端,防止滑脱或折断,3~5分钟后取出,用纱布或软手纸将表擦净,阅读度数。肛门体温的正常范围一般为36.8~37.8℃。

  口腔内测量。将口表水银端斜置于小儿舌下,嘱小儿闭口(勿用牙咬),用鼻呼吸,3分钟后取出,擦净后阅读度数。一般成人正常口腔体温在36~37℃之间,小儿可高0.5℃。

三、小孩子的正常体温是多少

  1、儿童正常体温是多少

  正常儿童的基础体温为36.9℃~37.5℃。一般当体温超过基础体温1℃以上时,可认为发热。其中,低热是指体温波动于38℃左右,高热时体温在39℃以上。连续发热两个星期以上称为长期发热。

  上述基础体温是指的直肠温度,即从肛门所测得,一般口腔温度较其低0.3℃~0.5℃,腋下温度又较口腔温度低0.3℃~0.5℃。

  注意环境温度是否过高。在炎热的夏季,气温很高,婴儿自身调节体温的能力又差,妈妈抱着婴儿时热气不易散发,使体温升高。但是这种发热一般时间不会太久,再给孩子放在凉爽的地方,稍微扇一扇,给孩子饮一些清凉的水果汁,或给孩子洗个温水澡,几小时后体温就会降到正常。在冬季,如果室内温度过高,婴儿又包裹得过多,也会使婴儿体温升高。

  2、什么是正常体温

  人体内部的温度称体温。保持恒定的体温,是保证新陈代谢和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体温是物质代谢的产物。三大营养物质在氧化过程中释放能量,其中50%左右的能量变为体热以维持体温,并以热能的形式不断散发于体外;另有45%的能量转移到三磷酸腺苷(ATP)的高能磷酸键中,供机体利用。机体利用的最终结果仍需转化为热能散出体外。这就是产生体温的由来。

四、小孩子体温过高过低要怎么办

  1、补充水分

  水胜过药,发热身体出汗多,勤喂温水进行补充很有必要。半岁以内婴儿,继续采用母乳喂养。母乳易消化,能保证营养需求,可补充水分。

  人工喂养,可喂稀释全脂奶,即2份奶粉加1份水(2:1),此时婴儿虽然奶量减少些,但补充了水分,更利于幼儿消化吸收。

  2、流质饮食

  发热幼儿,饮食调理以流食为主,如奶类、藕粉、奶类(少油)等。也可喝些绿豆汤、冰西瓜、以助降温,利尿抗病。但对伴有腹泻的幼儿(6个月以内),抵抗力差,胃的蠕动弱,冒粘膜耐受性差,则冷饮不利于身体康复,应该禁食。

  当孩子体温下降,食欲好转时,可喂半流质,如肉末粥、面条、稀饭、蛋花粥、配些易消化的某(清花鱼)。饮食宜以清淡,易消化为原则,油、盐宜少,少量多餐,切忌吃辛辣和刺激食品。但不必忌口,以防营养不良,抵抗力下降。

  小孩体温过低怎么办

  1、低体温的治疗,最重要的就是保暖,要给宝宝多穿衣服,多盖被子,不要让宝宝冷着了。

  2、可以给宝宝喝一点糖水,对于低体温的治疗有一定的作用。

  3、过半小时左右再重新给宝宝测一下体温,看体温有无恢复正常,如果仍然体温恢复正常,那么影响就不大,如果体温仍然很低,并且有昏迷,呼吸困难,脸色苍白等情况,那么建议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4、观察有没有出现其他不适症状,如头晕,犯困。如果没有的话,一般不需要治疗。体温长期低且没有症状者跟神经中枢和精神原因有密接关系。

Copyright © 1999-2016 HealthTimes All Right Reserved
温馨提示:如果您有任何健康问题均可到网上咨询,向全国专家提问!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_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