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岁孩子误吞半包干燥剂,妈妈60秒紧急处理很有效,医生夸赞专业

文章来源:健康时报 2022-10-24 21:55

【字号 打印分享收藏

同事小星家二宝今年2岁半,妥妥的一枚小吃货,只要看到吃的就两眼放光。看到新奇的玩意,第一反应永远都是往嘴里塞。教了很多遍,只有食物和水果才能吃,但小熊娃就是不听,依旧我行我素,看见啥吃啥。气的小星吐槽,这熊孩子上辈子怕不是饕餮吧!

鉴于小熊娃的饕餮体质,小星一家很注意家里东西的摆放。能塞进嘴里的东西,一定放在孩子够不着的地方。然而前段时间小星的一次疏忽,却让熊娃误食了半包干燥剂,差点没把家人给吓死。

2、3岁的孩子,真的啥都敢往嘴里放!

那天,小星买了双新鞋,就想穿上给老公嘚瑟。结果小两口子还在讨论这鞋是否显瘦,一扭头就发现二宝已经撕开了干燥剂的包装,并吞了半包。

看着一边憨笑,一边抓着干燥剂不放手的二宝,小星说那一刻她吓得头发都要立起来了。

老公嚷嚷着要去打急救电话,婆婆在一旁大声斥责,怪他俩连个孩子都看不住。小星说那时感觉就像被按了一个混乱按钮,一瞬间乱套了。

好在她记得看过一篇文章上说,“误食干燥剂,一定要让孩子多喝水!”。于是她抓起杯子狂灌,喝了一大杯水后,一家人又慌慌张张地带着孩子去了医院,挂了急诊。

 

医生看了眼剩余的半包干燥剂,问了之后的操作,才不慌不忙地告诉小星,“不用太担心,孩子吃的是硅胶类干燥剂,这类干燥剂属于物理吸附,不会被胃肠道吸收,给孩子多喝水促进干燥剂排出就行。

事后,医生还给小星点了个赞,夸她专业。医生说很多家长在孩子误食干燥剂后,都会想方设法催吐,有些甚至会扣孩子嗓子眼

事实上,硅胶、活性炭类的干燥剂,不会对孩子造成太大的影响。催吐反而有可能造成胃食道反流,月龄小的孩子,还有可能引起窒息,反而风险更大

不同种类干燥剂,处理方法大不同

医生告诉小星,每年都有因幼儿误食干燥剂来挂急诊,市面上干燥剂种类众多,不同种类对应不同的处理措施,家长一定要掌握相关知识防患于未然。

 

常见的干燥剂有:硅胶、活性炭等物理干燥剂;氯化钙干燥剂、氧化钙干燥剂和三氧化二铁干燥剂等。

其中硅胶类干燥剂多为透明球粒,活性炭为黑色颗粒。这类干燥剂误食后,由于不会被消化道吸收,几乎不会出现不良反应。

 

所以孩子若误食了这种干燥剂,只需给孩子多喝水,促进干燥剂排出即可,家长不用太过焦虑。当然,排出的过程,家长要仔细监测孩子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状况。

氯化钙干燥剂,它多用于大空间产品和食品中,只有些轻微的刺激性,只要喝水稀释就可以了。

 

氧化钙(生石灰)干燥剂,这类干燥剂多呈现为粉末状,它会作用于消化道,少量误食就可能引起腹痛、腹泻。大量误食,则可能引起消化道出血,穿孔等严重的后果。

孩子若误食这类干燥剂,不要催吐,催吐反而有可能对消化道黏膜造成二次伤害。可以考虑给孩子服用一些蛋清或者是少量牛奶,起到中和毒物、保护胃黏膜的作用。

不管孩子是否出现明显的呕吐、腹痛,若误食氧化钙干燥剂,就一定要带孩子去医院寻求专业帮助。

 

最后一类是三氧化二铁干燥剂,这类干燥剂通常呈咖啡色,误食少量通常不会有明显症状,可以考虑让孩子多喝水进行稀释,以减少毒性促进代谢。

若孩子误食量较大,这类干燥剂是很有可能会造成“铁中毒”的。若有条件可以考虑刺激孩子的咽喉部催吐,记住一定要避免孩子气道误吸,这种操作难度较大,还是建议及时带孩子去医院进行处理

 

所以你看,孩子若误食了干燥剂,家长第一步要做的,就是立马确认孩子吃的是哪类干燥剂,具体吞入的量有多少?

再检查口腔内是否还有残留,若还有,就让孩子先漱口吐出来。若孩子年龄太小,家长可以用干净的纱布、棉签蘸水后擦干净残留。

 

最后,根据干燥剂种类,确定下一步是要大量喝水,还是去医院处理。

事后补救远不如防患未然

我们的意识中,家里应该是很安全的地方,但美国中毒控制中心发布的一项报告中显示,情况可能并非如此。

最常导致5岁及以下儿童中毒的五种物品依次是:化妆品/个人护理产品(14%),家庭清洁物质(11%),镇痛药(9.3%),异物/玩具(6.7%)以及外用制剂(5.8%)。

干燥剂作为现代食品工业发展的基础,广泛分布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里,其中一些干燥剂的威力真的十分惊人,一定要引起家长重视。

 

山西太原一初三学生,把海苔里的干燥剂放入保温瓶中导致保温杯爆炸,双眼几乎失明。

这种悲剧真的很让人痛心,做父母的谁都不想去感受那心悬一线的紧张,所以我们一定要防患于未然。尽可能早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远离可能存在危险的物品。

优米从能听懂话起,我就一直告诫她,零食中的干燥剂很危险,不能吃。还特意找了一些干燥剂遇水迅速膨胀、甚至爆炸的视频给她看。熊孩子看了后立马对干燥剂退避三舍。所以,有事没事给孩子找点安全教育题材的纪录片或视频,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Copyright © 1999-2016 HealthTimes All Right Reserved
温馨提示:如果您有任何健康问题均可到网上咨询,向全国专家提问!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_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