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国科学家颜宁的成长经历,普娃怎么复制?

文章来源:健康时报 2022-11-15 21:14

【字号 打印分享收藏

前两天,在2022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上,科学家颜宁宣布,自己即将辞去普林斯顿大学教职,回到深圳创立医学科学院。

这条新闻引起了轩然大波,有人祝福,有人质疑。但这些非议对于颜宁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了。

米粒妈写了一篇文章专门说这件事。

后台也有不少米粉给我留言,想知道颜宁的成长历程,大家都想知道,这个一路开挂般的存在,究竟是怎么培养出来的呢?

这里米粒妈想先给大家泼个冷水,在专业上能做到如此极致的程度,天赋是占了大概率的,这是大实话。

不过也别太过丧气,这些“天才”的成长之路,还是有非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如果我们也能学为己用,米粒妈相信,普娃也会有守得云开见月明的一天。

被保护的好奇心

很多天赋异禀的孩子背后,大概率都会有一对高知父母。

用自己的眼界和经验去引导孩子,为孩子的将来铺路。还记得我们之前写过的北大韦神吗,他的爸爸就是一名高校的学术大家。

从小他们家用来给孩子启蒙的书是《华罗庚数学学校》,米粒妈还在傻玩的年纪,人家已经研究着那些高深的定理了。

但颜宁是一个例外。

她出生在山东的一个普通家庭,父母都是工薪阶层,从小在单位家属院里长大。

后来父亲工作调动,一家人来到了北京。那时的课业压力不大,也没有什么课后兴趣班,颜宁在学校写完作业之后,回家基本就是和院里的小朋友一起玩。

为了保护她的眼睛,父母几乎不让她看电视,于是她就听评书。这也是她最喜欢的娱乐项目,在小小的收音机里,她听到了各种古今中外的经典小说、神话演绎。

这些荡气回肠或光怪陆离的故事,在她心底埋下了好奇的种子。

比如读《西游记》时她会想,孙悟空七十二变,他如果能把自己不断地变小,变成了一纳米高、十纳米高后,他看到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颜宁还经常盯着夜空想,宇宙为什么没有边际?不过据她说到现在也没有搞明白。

后来她接受采访时说,也许就是那个时候好奇心奠定了她今天做结构生物学最原始的基础

米粒妈记得著名天文学家卡尔•萨根曾说:“每个孩子生来就是科学家,是我们让他们放弃了这个天性。只有少数人带着对科学完好无损的热情和好奇心挺过了成人的考验。”

我记得米粒小时候,特别喜欢在公园里观察昆虫,有时还会上手挖一挖土,方便观察,时常弄得满身脏兮兮。

有时也会有别的小朋友加入,据我的观察,大部分时候家长都会来制止,有的嫌挖土太脏,有的跟孩子说虫子有什么好看的,怪恶心的。

但也有家长饶有兴致地跟孩子一起观察,还会边看边给孩子讲解昆虫的种类、习性之类的小知识。

孩子天生就对周围的万事万物都充满了好奇心,这也是他们主动求知、探索世界的最重要的时期,如果这时他的好奇心能被重视和保护、好好挖掘引导,那么孩子未来的发展空间将是无限的。

颜宁也说过,保持童年时候对万事万物的好奇心是她的“第一生产力”,因为科学就是不断去扩展人类知识的边界。你必须能够持续地、有逻辑地提出问题,而不是想当然。

好奇心是一切创造力的基础,它让孩子对未知充满激情,所以我们做家长的,一定不要过早扼杀孩子对万物的探索欲。重视孩子提出的问题,多多的启发与引导,我们对孩子的好奇心、天真、童趣多一点重视和保护,孩子的成长空间就会更广阔,未来会充满更多的可能。

“闲书”该不该读

比起成为科学家,小时候的颜宁,更喜欢文科一些。

直到后来她在科研上有所建树时回想起来,童年时的大量阅读,正是让她走向科学道路的一种必然,因为阅读,开启了她的探索之路。

她说:“阅读会把我的想象力激发出来,然后就会忍不住想,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会那样?有没有那种可能?

书籍也时常给她慰藉,是促成她前进的动力。她说:“我们作为人类的一员,很多时候会想我这一辈子该如何度过。我从小就很羡慕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屈原……他们可以把他们的工作流传下来,你会觉得这是人类文明的高峰和瑰宝。我觉得能够成为人类的代表,这真的是一件太浪漫的事了。

读书也锻炼了她的记忆力,有些时候,科学研究需要对数据有敏捷精准的反应。虽然说现如今的网络非常发达,我们可以不断地从网上调取信息,但大脑中信息储存和快速调动的能力,要比你什么东西都从网上搜索重要得多。

这也正是米粒妈想说的一点,沉浸式的阅读真的益处多多。

尤其是我们现在被短视频和各种碎片化信息裹挟,一切节奏都追求“短、平、快”,所以“5分钟带你看完一部电影”、“3分钟让你吃透《红楼梦》”等等内容应运而生。

但很多文史大家毕生的心血,并不是流程化的X分钟能解析透的,况且“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自己主动去攫取知识获得心灵的滋养,才会把前人的智慧与精华累积成生命的厚度。

关于阅读的重要性,应该说是我写的最多的文章了。阅读是所有学科的基础,甚至很多孩子数学不好也是因为阅读理解不过关。

所以一定一定要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日本的神奇母亲佐藤亮子,靠着改造自家的书房改变孩子的阅读和学习习惯,把自己的三儿一女四个孩子全部托举进了东京大学!还是最难考的东大理科三类。(注:东大理科三类主要对接东大医学院)

佐藤亮子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了一本书,在整个东亚地区都非常轰动,书名叫做《最好的学区房是你家的书房》。

在书里佐藤亮子写到:“在每个孩子三岁之前,我都已经给他们读过10000册图画书,唱过10000次童谣了。”

佐藤认为,亲子共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问题,更能丰富孩子的内心情感,而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直接相关。

读书是这个时代门槛最低的优雅,并且,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

另外米粒妈要说一点,有的家长总觉得除了与学习有关的书籍都是“闲书”,把它们当成洪水猛兽,但实际上,多接触不同领域的优秀书籍,是在为孩子拓宽知识的边界,很可能哪本书中的某一个点,就会成为孩子未来为之奋斗一生的方向。

自信放光芒

大学期间,颜宁热衷科研,并决定毕业后出国读博、继续搞科研。

在申请学校时,她非常心仪普林斯顿大学的施一公教授团队。

彼时,施一公是普林斯顿分子生物学系的助理教授,负责亚洲区的招生面试。

颜宁因为身体不适,错过了施一公在清华的演讲,眼看着就没机会了,她立刻就给施一公写了封英文自荐信,结尾写道:

“我觉得自己在各方面能力都很出色,我希望把时间花在更有价值的地方。但申请出国太浪费时间和金钱了,如果普林斯顿大学录取我,我就不用再花精力申请别的学校……”

施一公一下子就被这个女孩吸引住了,他亲自打电话面试了颜宁,并将她带进了普林斯顿的大门。

这个敢闯敢拼的劲儿,来源于颜宁对自己能力的自信,更源自于从小被家人赋予的底气。

当初高中分班时,家里就十分尊重她,与她分析利弊再让她自行决断。

她一直记得当年老师劝她学理科时的说辞“学文科浪费了”,这让她很不服气。

后来接受采访时,她也一直不喜欢别人叫她“女科学家”,这暗含着对女性的隐性歧视,科学家就是科学家,大家用实力说话,与性别无关。

这种敢表达、会表达的自信,也是我们要让孩子习得的能力,特别是女孩子。

米粒妈面试时见过很多非常优秀的女孩,能力都很强,但言谈举止都不够自信,甚至不敢直视我的眼睛。在世俗观念里,女性总是被打压更多,这时候学会为自己发声,勇敢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就显得更加重要。

那些敢表达、会表达的孩子,往往能抓住更多的机会,这也是颜宁身上众多的闪光点之一。

就像米粒妈开头说的,能在各个领域专业上做到极致的程度,很多时候是非常吃天赋的。

但我们看了这些“天才”的成长之路,从中借鉴经验、化为己用,哪怕我们的孩子无法企及这些“天才”的人生高度,相信他们也会收获属于自己的自信而潇洒的人生厚度。

相关阅读

Copyright © 1999-2016 HealthTimes All Right Reserved
温馨提示:如果您有任何健康问题均可到网上咨询,向全国专家提问!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_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