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子期间分阶段饮食补血又催乳

文章来源:健康时报 2023-11-29 01:29

【字号 打印分享收藏

产后第一周:饮食清淡,补血养血

  产后妈妈最初几天身体虚弱无力,胃口较差,如果此时进补或催奶,则会虚不受补,使胃口更差,而且会因乳汁分泌不畅而导致乳腺炎。因为刚出生的婴儿食量很小,所以妈妈不用因为奶少而担心宝宝会不够吃。

  产后第二周:提升营养,多补钙铁

  产后第二周,伤口基本上愈合,胃口也明显好转,产妇应尽量多吃富含铁质、钙质的食物。0-6个月的宝宝骨骼形成所需的钙完全来源于妈妈,为了满足宝宝发育的需要,新妈妈应及时补钙。

  产后第三周:催乳与补血并重

  产后经过前一段时间的调养,新妈妈的身体健康和精神状态都有了较大的提高,此时再进补更容易吸收和消化,而且不容易给身体增加负担,所以此时是进补的最佳阶段。宝宝长到半个月后,胃口也随之增长,此阶段完全可以开始多吃催奶食物。

  坐月子饮食两大禁忌

  1.忌生、冷、硬的食物

  产后宜温不宜凉,温能促进血液循环,寒则凝固血液。在月子里身体康复的过程中,有许多浊液(恶露)需要排除体外,产伤也有淤血停留,生冷的食物会使身体的血液循环不畅,影响恶露的排出。还会使胃肠功能失调,出现腹泻等。但可以把一些从冰箱中取出的瓜果,可以先放在温水中,待水果温热后切片食用。

  2.盲目进补

  盲目地进食补药和补品,如人参等,搞不好不但不能帮助身体恢复,而且还有可能使新妈妈出现便秘、牙龈出血、口臭等等不良症状。要考虑新妈妈的身体状况,以及季节的差异性、环境的变化等等。

二、产后新妈妈饮食原则

 

  首先,妈妈们应当继续维持均衡的多样化的饮食,保证每天都有足够的营养来为虚弱的身体进行必要的补充。新鲜的蔬果、蛋类、鱼类等等都要多食用,而粗细搭配、荤素搭配、少食多餐更应当作为月子饮食的原则,牢记于心。

  其次,除了一日三餐都要正常吃之外,零食也不要放过。核桃、芝麻、花生都可以作为两顿正餐之间的食物补充,月子饮食更加注重妈妈们身体能量的补充,才能保证小宝宝的营养所需。

  接着,妈妈们在坐月子期间是不是常常觉得口渴呢?此时,多喝汤、喝水对妈妈们的身体都是大有裨益的。鱼汤、肉汤等在月子饮食食谱中可都是必不可少的靓汤啊!当然了,若是妈妈们不怕苦,也可以喝中药补汤的。

  最后,在安排月子饮食时,铁元素可万万忽略不得啊!它可是最好的补血的化学元素,能够有效地及时地为妈妈们补充在分娩过程中失去的大量血液。猪肝、猪血、鸭血就可以作为月子饮食食物摆上餐桌啦!

三、产后新妈妈吃什么好

 

  红糖水

  红糖水可是补血化瘀的最佳饮品啊!妈妈们在坐月子期间若是觉得自己常常乏力,那么选择红糖水就一定没错。用红糖水来代替其他补水的饮品,便宜又好喝,效果也很棒!

  鸡蛋

  鸡蛋中的蛋白质含量相较起其他的食物来说,是绝对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妈妈们每天保持吃3-4颗的鸡蛋,就能保证每一天哺乳以及保持良好的精神与情绪所需要的蛋白质的量啦!

  小米

  可不要小瞧小米中的维生素含量哦,妈妈们若是在月子饮食中选择以小米作为代餐主食,就不用担心会感到精力不足了。

  黑芝麻

  黑芝麻中的维生素、蛋白质、脂肪以及一些微量元素的含量都是颇高的,而这些营养可是产后妈妈们十分需要的呢!

  产后孕妇吃什么好?其实只要科学地安排月子饮食食谱,均衡地补充每一天的营养,相信妈妈们很快仅能恢复体力,红光满面地过上快乐又健康的生活啦!

四、产后虚弱吃它恢复快

 

  1、海带

  女性朋友产后最受伤的地方应该是子宫,海带是减少子宫出血的食物。海带含丰富的褐藻胶、碘质、粗蛋白、多种维生素和钾、钙、铁等多种矿物质,这些都是你的身体在分娩后非常需要的营养。

  特别是碘质,不仅可以帮助你化滞体内的淤血,还可以补充在怀孕期间被胎宝贝夺取的大量甲状腺激素,而碘是生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成分。

  而且,海带菜还具有利水消肿、收缩子宫、镇定神经的功效,可以帮助子宫剥离面尽快减少出血,避免产后产生抑郁情绪。另外,海带菜虽然营养丰富但热量却很低,因此还具有预防产后肥胖的作用。

  2、莲藕

  莲藕含有丰富的淀粉、维生素和矿物质,可健脾益胃,润燥养阴,行血化瘀,清热生乳。

  3、鲤鱼

  鱼类富含的丰富的蛋白质可以提高子宫的收缩力,特别是鲤鱼比其他的鱼类更能促进子宫收缩,而恶露的排出与子宫的收缩力密切相关。

  如果子宫在产后能够很好地收缩,肌纤维就会缩短,挤压子宫肌肉里的血管,把子宫剥离面毛细血管断端的余血挤压出去,排入子宫腔。

  然后,又在子宫收缩时将宫腔里滞留的残留血液及黏液排出体外。如果子宫收缩不良,剥离面的断端将会开大,造成子宫腔内积血,导致恶露增多,致使恶露排出的时间加长。而且,鲤鱼还具有生奶作用,这对刚刚分娩的产妇也是十分有益的,会促进你的乳汁分泌。

Copyright © 1999-2016 HealthTimes All Right Reserved
温馨提示:如果您有任何健康问题均可到网上咨询,向全国专家提问!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_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