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带娃做对的两件事,对娃上学后有很大帮助

文章来源:健康时报 2022-09-12 16:27

【字号 打印分享收藏

婆婆是一名小学老师,和孩子打了一辈子交道,虽然教孩子累,但是用她的话说,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懂事,自己“累并快乐着”。

退休后婆婆说,她可以好好歇歇了,但是我们有娃后,如果忙不过来,她也会帮忙带娃。

有了女儿之后,主要是我带,直到女儿2岁多时,我和老公工作忙,商量让婆婆来帮忙带娃。

没想到婆婆说:“带娃可以,但有2件事必须听我的。”我当初心想,带娃还谈条件啊!后来称赞婆婆的做法,真的是人间清醒。

 

婆婆提出的2个带娃条件

1、娃白天由我带,晚上跟着你们睡

婆婆说,白天她带孩子,但是晚上孩子要跟着我们。

因为,6岁前的孩子和父母建立情感链接很重要,父母的陪伴对孩子的情感、性格等方面的发展都有好处。

白天你们和孩子相处少,晚上回家后,虽然工作了一天累,但也要多陪陪孩子,和孩子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的成长发展,孩子有爱和安全感,才能身心健康成长。

并且和孩子之间的情感链接,也是日后你们教育孩子,孩子听你们话的资本。

这个条件对孩子好,也有利于我们和孩子亲子关系的建立。

 

2、娃的学前教育听我的

这个条件我们更放心,毕竟婆婆是退休老教师,对娃的教育肯定比我们有经验。

婆婆买了儿歌、故事书,她经常带娃听儿歌,给娃讲故事听,所以女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不错。

但是,有一段时间,我见婆婆买了很多贴画书,经常让女儿一个人玩,而女儿玩得很专心。我想是不是婆婆带娃累了,想歇的时候就让娃玩贴画书?可是玩贴画书也学不到什么东西啊?

所以,我就让老公私下给婆婆说说,女儿该上幼儿园了,教宝宝多识字,认物等,不要经常玩贴画书了。而婆婆说,之前说好了,孩子的学前教育听我的,你们安心上班吧。

我也只好作罢,直到女儿上了幼儿园,被老师夸认识事物广泛、理解力、专注力强,和婆婆聊天后,我才知道,原来婆婆让女儿玩贴画书也是一种早教开发啊。

 

婆婆带娃做对的两件事,对娃上学后有很大帮助

1、玩中提升专注力

婆婆说,手被称为人的“第二大脑”,“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都说明手部动作越灵活,孩子越聪明。

而玩贴画书时,孩子找到相应的贴纸,用手指尖下来,再精准到正确的位置,这个过程锻炼孩子的手、眼、脑协调能力,锻炼孩子的手部精细动作,让孩子越玩越聪明

并且,孩子的注意力会一直被贴画吸引,直到完成一个贴画任务,这样孩子的专注力无形中就得到了锻炼。

好的贴画书,主题内容丰富,孩子在玩中认识事物,比如动植物、瓜果蔬菜、数字、图形等,还开发其他方面的能力。

 

比如,婆婆精挑细选的,娃也非常喜欢的这套《左右脑开发、提升专注力贴贴画》,全套16册,开发学龄前儿童16大方面的能力,比如,认知能力、注意力、记忆能力、注意力等等,学龄前需要掌握的多种能力,孩子在玩中就掌握了。

并且贴画游戏中数字、形状、比较、找不同、找规律等,都是孩子上一年级要学的知识,也为孩子上小学打下基础。

这套贴画书的链接在下面,孩子一玩就爱不释手,家有2-6岁孩子的,可以给孩子带回家。

2、玩中识字

女儿上一年级了,我才真正体会到学龄前识字的重要性,课本一开始就是我是中国人,接着识字,后面才是拼音学习。

 

老师布置的作用是了解56个少数民族,了解一些古建筑,背诵三字经节选,对孩子来说都能轻松完成。因为孩子喜欢看的识字书,上面有相关的内容。

 

很多家长说,为啥不先学拼音,孩子很多字不认识,无法读书,无法读题,辅导作业让家长崩溃。

而有识字量的孩子,认字、写字、读书都很轻松,一开始学习就有自信,而自信心、兴趣是孩子学习好的源泉。

所以,学龄前带孩子识字真的很重要,但要注意方法,尽量不要让孩子用识字卡认字,那样孩子多是背下来了,打乱顺序后你会发现孩子又不认识某个字了。

 

识字要让孩子有兴趣,结合绘本故事、图画等,孩子更容易记忆。

比如,婆婆带女儿识字,多是读绘本和图画书。孩子看图画能猜字,并且常用字反复出现,孩子无形中就记住了。

女儿最喜欢的一本《学前识字1600立体翻翻书》,因为海量的立体翻翻机关,如同捉迷藏一样,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喜好,对孩子来说就如同一个玩具。女儿刚开始只是好奇地翻着玩,看图画,先认识书中的图,又结合图认识了字。

 

本书主题丰富,包含了生活、场景、自然、人物、诗词等,约有1600个高频词,其中包含了小学一到三年级高频800字,这样孩子上小学就轻松了。

书中包含了生活、场景、自然、人物、诗词等常用字词约1600个,培养孩子的识字认读能力。

 

这本精装硬壳立体翻翻书是专为2-7岁儿童编写的,孩子在翻翻、看看中,手眼脑并用,调动孩子的视觉、触觉,建立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体会更丰富、更有趣的文字魅力。

 

图文结合、左右脑并用、联想记忆、知识系统,能让孩子快速建立图文库,认字更快、更准,记忆更牢固。

Copyright © 1999-2016 HealthTimes All Right Reserved
温馨提示:如果您有任何健康问题均可到网上咨询,向全国专家提问!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_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