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渐浓要防“病从口入” 储藏食品应生熟分开

文章来源:健康时报 2018-06-11 09:34

【字号 打印分享收藏

  日前,深圳市第四(福田)人民医院感染管理科主任、主任护师姚丽英将“正视传染性疾病的传播”这一话题带进了福田区图书馆第144期“大家讲坛”,提醒市民春季里应时刻注意饮食卫生,预防病从口入。

  1

  传染病仍是

  全球的严重威胁

  姚丽英介绍,过去30年中,近40种新病原被发现其中大部分是病毒;新出现了二十多种传染病,包括病死率高达73%的艾博拉和至今无法扑灭的。此外,霍乱、白喉、流脑、裂谷热、黄热病、结核病等多种传染病重新出现,全球感染结核病的人数已达1020万,结核病也成为单一病种导致死亡人数最多的疾病。我国同样面临新老传染病的双重威胁,构成生命威胁的感染性疾病不断滋生:2003年肆虐的SARS、2004年禽的威胁、2005年的人猪(病猪)链球菌以及2009甲型H1N1流感横行。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有一半人受到新老传染病的威胁,每小时有1500人死于传染病,其中大多数是儿童和青壮年。传染病的传播特性决定了一旦放松防治,发病率就会上升。一个传染病病人或带菌者就能威胁周围几人、几十人,甚至成千上万人的安全。

  种类繁多的传染病中,由饮食相关污染导致的传染性疾病在日常生活里屡见不鲜。目前约有40余种可经消化道感染的微生物。一般情况下,微生物的繁殖速度超过任何其他生物,在适宜的条件下,一般细菌约每20分钟可分裂一次(一代),按此速度计算,一个细胞经7小时可繁殖到约200万个,10小时后便可达10亿个以上。传染病的传染源包括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少为人知的是,隐性感染者数量远远多于病人。我们的日常饮食生活被这些令人生畏的数据和真相紧紧包围着,传染病就在身边。

  2

  不良饮食习惯导致病从口入

  中国人好吃,但不一定会吃。自父辈遗留下来的不良饮食习惯不知不觉为传染性疾病进入人体提供了方便的通道。姚丽英总结出许多易于引发传染病的不良习惯,这些看似稀松平常的举动往往成为了的隐形杀手。这些常见的不良习惯包括:

  一、中国人公用式的吃饭方式埋下了健康隐患:同吃一盆菜,不用公筷,甚至同用一双筷子,同吃一碗饭;少数成年人喜欢嚼碎食物喂养婴儿;酒席中酒杯互用,为他人夹菜等。

  二、在卫生条件差的餐馆进餐、食用街头小摊贩出售的劣质食品或饮料。

  三、进食生鲜(如生鱼片、生鱼粥、生鱼佐酒、螺、醉虾蟹)或未经彻底加热(如涮锅、烧烤)的水生动植物。

  四、吃生的蔬菜、喝生水可能致病:未洗净的蔬菜和生水中可能含有细菌、病毒和囊蚴。

Copyright © 1999-2016 HealthTimes All Right Reserved
温馨提示:如果您有任何健康问题均可到网上咨询,向全国专家提问!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_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