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老师被网暴后猝死,但更恐怖的还在后面

文章来源:健康时报 2022-11-07 23:48

【字号 打印分享收藏


做了20多年教师的刘老师,大概从未想过有一天自己会死在学生的谩骂中。

10月28日退出直播课堂后,她心梗发作独自一人倒在了地上,再也没有醒来。

在此之前,她一直在承受前所未有的网络暴力,不受控制的页面、不知所以的背景音乐,以及不堪入耳的谩骂。

同事说:“刘老师是一个温柔到骨子里的人。”

不懂网络技术又性情温和的她,面对突如其来的袭击完全不知所措,只能一遍遍地问:

“谁啊?”

“这是谁?”

“一直有声音蹦出来。”

“这个页面又蹦出来了。”

……

而回应她的却是“XX妈妈,XX老师,你最好给我低调点”这种威胁、恐吓的谩骂。

这不是刘老师第一次遭受莫名的网络攻击了,而她也不是第一个,更不会是最后一个被攻击的老师。

自从网课普及后,就不断有老师发现课堂被网络暴力入侵,形式也各种各样:

开麦说话、播放歌曲、刷屏、直播打游戏、播放淫秽视频、辱骂师生等等等等。

(有网友自述被网课入侵的经历)

只是刘老师的事件曝光之前,像我一样,有更多人才听说了“网课爆破”这个词,才知道它们有的根本不是普普通通的恶作剧,而是有预谋的、有组织的暴力攻击

出人命后,社会各界都在批评“网课爆破手”,这种新兴的网络毒瘤。但是当我了解得更多,我才意识到,网课爆破不过是网暴的一种形式、一个“变种”而已,它也并非仅出现在国内,而是当今全世界的老师以及教育系统都在面临的一个难题,特别是在新冠之后。

(电影《课堂敌人》剧照)

老师被网暴,是世界性新难题

2013年,英国发生了一起令人震惊的学生网暴老师事件。

当事老师叫艾米,是一个有16年教学经验的老师。因为对学生比较严厉,有时候还会说粗话,成了网络攻击的对象。

她的学生用她的名义在推特上创建了一个虚假账户,并用这个账户与其他学生发表性暗示话语,然后再截图污蔑老师行为不端。

虽然学校删除了这个账户并揪出了主导的学生,但类似对老师的网络霸凌并没有消失:

有学生冒充成年人设立虚假社交账户,与老师交谈并发起了约会。随后,这个老师赴约的照片就被分享到了网络上;

还有的学生假装是成年人,诱导老师分享私密照片,再传播给他人;

有的学生则偷拍老师,并把视频上传到YOUTUBE;

有的学生仅仅因为被老师判了低分,就用老师的公开资料建个社交账户,再有意识地羞辱老师……

2017年,英国教学工会一项民意调查显示,有1/3的老师在过去一年里遭受过网络暴力或网络骚扰。

虽然在2012年美国就有法律将“学生在网络攻击或恐吓教师定为刑事犯罪”,但随着网课的普及,教师遭受的网络暴力还是不降反增。

(电影《夏洛特烦恼》剧照)

知名网络安全企业CheckPoint在2022年年中报告中说:

“与2021年相比,教育部门遭受的网络攻击增加44%。”

《国际欺凌预防杂志》4月份发表的一份论文里,详细介绍了针对教师的网络欺凌形式:

在虚假的社交账户上发布教师的淫秽视频、图像、音频;

入侵教师的电子邮件账户,曝光私人信息;

通过电子邮件、短信、聊天室、网页等传播病毒、攻击性评论。

作者参考了波兰、美国、以色列、南非、菲律宾、英国、中国台湾等地关于“学生网暴老师”的研究成果后,认为非对抗性匿名性是学生网暴老师最主要的原因。

匿名性,是互联网的一大特征。网络时代,你不知道屏幕对面的是人是狗,因为不需要实名注册,只要一个编造的名字或个人信息,就能发布信息和评论,几乎完全不需要担心人身安全。

非对抗性就更好理解了,在真实生活中,我们之所以不会轻易地攻击他人,因为一句话说不对都可能引火烧身,被打被骂或是身败名裂,但网络上匿名完全没有这个担心,更不用负责。这就让很多人都把互联网当成了情绪的垃圾桶。

尚未成年的孩子更容易网暴老师,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权力的不对等。

在教育系统中,老师与学生相比天然处于权力更高的一层,有绝对优势。但在网络的世界里,无论是身体上的、权力上的还是受欢迎程度上的不平等全都消失了,再加上匿名和非对抗性几乎都是零成本,施暴就变得很容易。

一个孩子对老师不满,大概没有什么比网络攻击更有影响力的情绪发泄方式了。

除了匿名性、非对抗性和平等性外,学生更爱攻击老师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

家长的态度。

网暴背后,是学生和家长对老师的轻蔑

研究发现:父母对老师不尊重的态度也在鼓励学生欺负老师。

疫情发生后,美国心理学会调查了14966名参与者,其中绝大部分是教师,另外还有学校的管理人员、学校心理学家和社会工作者等等,询问他们是否遭受过来自学生、家长的暴力或威胁,是否有辞职或换工作的打算。

结果,49%的老师表示想要转校或辞职

一半老师都不想干了,为啥?

原因就在于这两年很多家长对老师的恶意真的太大了。

华盛顿州的一名高中教师说,疫情期间父母对老师的敌意是她十年教学来遇到的最严重的。

她经常遭到学生家长的语言虐待,尤其是网课普及之后这种情况更严重。每次上课,父母都可以路过、偷听,甚至断章取义,她总觉得自己在被监视、审查。

而且父母也不太愿意配合工作,有家长拒绝了她戴口罩的要求。

有家长因为孩子作业在电话里斥责了她20分钟。放下电话后,萨拉在同事的办公室里哭了一会儿。回到办公室后,才知道那个家长投诉了她,说她针对自己的孩子。

这让萨拉欲哭无泪:“我没有得到足够的报酬来忍受这种语言虐待,我不知道我能在一个不断受到攻击的空间里真正存在多久。我只知道,坐下来接受它,因为我是一名教师。”

父母对孩子的不尊重,也让孩子有样学样。

调查显示,14%的老师曾遭受学生的身体暴力,33%的教师曾遭遇来自学生的语言攻击。

一名来自蒙大拿州的特殊教育老师曾被一个比她高大很多的高中生打破了鼻子,她无力回击,只能捂着出血的鼻子在同事的搀扶下走到卫生间自行处理。

这件事后,她就辞职了。

老师的大面积辞职,最终受影响的还是孩子和家长。相信这样“损人不利己”“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恶性循环并不是家长希望看到的。

正如美国罗格斯大学雷迪教授所言:

“大流行凸显了社会的不平等现象,学校社区的每个人都承受着很大压力,教师可能会成为最终的情绪垃圾场。”

疫情突袭下,社会运转充满了不确定。身处其中的我们,都无奈地被裹进了奔波的激流里,家长的恶意其实是对现实生活焦虑的转化。

网暴频生,也是社会困境的产物。被网暴,也不是某一类人的宿命,而是可能发生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的灾难。

疫情之下,每个人都不是孤岛

身处这个时代,一方面我们当然应该不遗余力地谴责网暴,同时,不幸的是,学会应对网暴也应该是我们要学习和建立的生存技能。甚至,如何随着网络的泛滥和社会的发展,给孩子进行“如何预防和应对网暴”的教育也真的不早了。

那该怎么做呢?

01防患于未然,谨慎晒个人信息

保护好个人隐私,是防止被网暴的第一步。比如自己的私密照片、个人资料,最好不要在社交平台公开展示,避免泄露隐私,也避免被别人大做文章,留下口实。

有很多人之所以被网暴,就是因为某句话或某个照片引发争议,被网络喷子苛责。

02遇到网暴,要学会置身事外

在网上看到一个有趣的建议,说遇上网暴要先大笑三声。

网络暴力通常不讲求事实,只发泄情绪。当我们遇到网络暴力时,一定要避免情绪沦陷,而是学会置身事外,用旁观者的态度看待攻击者。

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冷静回应事实,绝不进行情绪纠缠,缺乏冲突也就无法激起网暴者的热情。

03被网暴时,寻求情感支撑

去世的刘老师第一次遭遇网暴时,丈夫在身边给了她支持,让她挺了过来。第二次,家里没人,她没能控制住激动的情绪,导致心梗发作。

亲人、爱人、朋友的情感支撑,对网暴受害者至关重要。网暴很容易给受害者造成“我不被人爱”“我没价值”“我很糟糕”这种错误的假象,情感联结可以帮助他们打破这些假象。

04都是普通人,别在道德制高点上自虐

只要是人,不管你从事什么职业,都会有缺陷,都有可能遭到别人的批评。对于这点,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也别把自己架在道德制高点上,反复思考自己错在哪儿了。少些自我苛责,别对自我要求太高。

刘老师去世后,有一个疑似是“网课爆破”侵入者在微博上留言:

我只是开玩笑骂了几句而已,没想到会有人死,哈哈哈。

看着“哈哈哈”和那个被定义为“捂脸”的表情,我想起了刘老师的女儿声泪俱下地说:

“我从未想过我们20岁以后的人生会没有妈妈的陪伴。”

同一个事件,同一个想不到,一个是得意洋洋,一个是阴阳两隔。

就在常爸写这篇文章时,新一轮的网暴正在徐徐展开。有人将无辜博主的联系方式公开,导致对方被网暴和骚扰。

新的围猎刚刚开幕,下一个受害者会是谁?

恶言猛于虎,网暴作为一种新型暴力,真的不能再视为说说而已或开玩笑了。它是嗜血的怪物,是吃人的猛兽,是亟待法律惩治的犯罪行为。

如今警方已经介入,常爸也会一直关注事件进展。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网暴者,因果报应终难逃。

Copyright © 1999-2016 HealthTimes All Right Reserved
温馨提示:如果您有任何健康问题均可到网上咨询,向全国专家提问!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_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