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孩子最大的优势就是时间多,记忆力好

文章来源:健康时报 2022-08-26 13:46

【字号 打印分享收藏

又是一年开学季,米粒妈身边同事、朋友家里也陆陆续续有娃升入一年级、或是成了准小学生。

每到这时候,这些新晋小学生的老父亲老母亲就像有一种特殊的气场,一靠近他们,仿佛连周围的空气都是拧着劲儿的。

回想起来,可能米粒刚要上学那会儿我也是这样吧。上了一年级,很多规则秩序都要重新建立,各学科也开始正式学习,进度还是非常快的。

难免要担心他上课能不能坐得住,习惯培养的行不行,课程进度跟不跟得上……

好多时候大家担心和纠结的点就在于,孩子的知识储备到什么程度才够用?精力有限的时候,重点先抓哪个学科?

如今已经是过来人的米粒妈,有一大堆肺腑之言要跟大家分享,别着急,咱们慢慢说。

先给大家提供一个快速找到重点的思路——看课程表。上面这张课程表是去年双减之后,北京某一年级小学生的课程表。

再拿米粒来说吧,双减之后他们一个星期足足有9节语文课,数学有4节,英语课有2节。我记得米粒换了课表之后我还专门写过一篇文章,戳《儿子手舞足蹈拿回来的新课表,让我倒吸一口凉气》。

看了这个课表,我感觉最大的变化就是语文课变多了,英文课的比重在慢慢变少。

这反映出国家对语文学科是越来越重视的,也是从小培养孩子们文化自信的一个趋势。

用数据说话,是不是直观了很多?这个课程比重足以说明,小学第一学期的阶段重点,就是打好语文基础。

但这个基础什么时候打、怎么打,还是困扰很多老父亲老母亲的难题。提前学吧,怕孩子上学之后就不认真学,要是不学,又担心到时候跟不上进度。

米粒妈不提倡让孩子超前去学习有深度、需要理解力的东西,但必要的积累我反而建议应该提早渗透,长期坚持。

以米粒妈的经验来说,在幼小衔接这个阶段(幼儿园大班、准备明年秋季入学的孩子),按识字、阅读、写字、拼音这个顺序来准备是最稳妥的,这些内容其实从学龄前就可以开始慢慢积累了。

识字

一年级上的课文,文字说多不多,但2-3天就学完,有些还需要全篇背诵,如果真没有准备,这个阶段想必孩子和家长都会很吃力很痛苦。

所以学龄前的阶段,我们的重点就是大规模识字。

识字就属于是可以提前储备的知识,识字量上来了,早点实现自主阅读,不也更省妈嘛。

学龄前孩子最大的优势就是时间多,记忆力好。

所以这个阶段让孩子大量接触文字是一定能看到效果的,再抓住敏感期,识字会非常快。

要想幼小衔接过度的不那么吃力,入学前最起码要认识600字。米粒妈身边有不少海淀娃,上学时文字储备都是2000+了。

如果时间紧任务重,就高频刷四五快读。虽然它看起来朴实无华,但效果还是非常不错的,配合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每天练习,坚持两个月就会有惊喜。

这属于高效速成一些的办法,肯定没有平时日积月累来得扎实,但比完全0基础入学还是好很多的。

要是时间充裕的话,还是走细水长流的路线更合适。

每天抽个20分钟把前天学的字过一遍,遇到不会的字也不用死磕,圈出来第二天再复习。时间短孩子也不会太抵触,以培养学习兴趣为主。

每天学完字再辅助看一两本有趣的故事,平时出门认认路上的招牌,随时随地都可以复习和拓展。

还有一些辅助识字的动画片也不错,米粒妈推荐过《演绎识字》、《字有道理》、《汉字说故事》等等,通过生动的动画演绎汉字的起源变换,没准孩子更有兴趣。

详细的内容介绍在这篇里《4部识字动画片,让孩子轻松认识学前800字,自己看书不是梦》。

阅读

阅读实际上分为“阅”和“读”。

识字之后就可以试着让孩子自主阅读了,这时引入桥梁书、非虚构阅读是个不错的选择。每看完一篇文章,让孩子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家长再针对书中的内容提一些小问题,引导孩子发散想象力。

米粒妈推荐过一篇桥梁书的书单,大家可以参考一下《16套超级畅销桥梁书推荐!按照书单闭眼入就完事儿了》。

这样既训练了阅读思维,也增强了小朋友的表达能力,又能丰富词汇量,对之后的看图写话也会有帮助,一举多得。

不管是亲子阅读还是自主阅读,重点是学龄前一定要养成阅读的习惯。

可以每天固定时间阅读,家里随处摆放各种书,让孩子觉得读书像吃饭、睡觉一样,是自然而然发生的。

而“读”的部分,就是大声朗读了。

很多孩子识字,但面对课文就是读不通顺,读起来好像“蹦豆”,通篇下来都不知道自己读了些什么,这就是前期朗读的基础没打好。

学龄前阶段,米粒妈推荐多朗读古诗词。从简单的诗词开始,孩子一般边读就边理解了,同时能还能感受到音韵之美,培养语感,可以说是性价比最高的诵读材料了。

稍微难一些的诗词,孩子不太好理解的,不用过于追求熟练背诵,大概脑海里有印象就行,等到校内学到的时候再来过一遍,很轻松就能捡起来了。

Copyright © 1999-2016 HealthTimes All Right Reserved
温馨提示:如果您有任何健康问题均可到网上咨询,向全国专家提问!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_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