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明知道自己要挨父母的打,却不想要逃跑呢?

文章来源:健康时报 2022-11-01 23:47

【字号 打印分享收藏

有些孩子明知道自己快要挨打,但是他们却不曾躲避,哪怕知道挨打的严重后果,他们也仍然选择傻傻地待在原地。作为大人的父母们很是纳闷,为什么孩子明知道自己快要挨打了却没有想过要逃跑?究竟是什么阻碍了孩子遇到危险,却没有逃跑的本能反应?

秀丽是一名全职宝妈,在亲朋好友面前,她一直是一个情绪稳定的人,可在孩子面前,她却是个“暴躁”的妈妈

秀丽原本有着一份自己热爱的事业,可是为了更好地照顾孩子,她最终还是选择回归家庭当一名全职妈妈。秀丽本以为这样的牺牲,可以换来孩子更好的成长,可没成想,自家娃却是个“捣蛋大王”

有一次,秀丽趁孩子睡熟后,来到洗手间洗衣服,因为没有小家伙的捣乱,秀丽手里的衣服洗得很快。可就在秀丽为自己的机智沾沾自喜的时候,她发现在卧室里睡觉的儿子早就醒了,甚至还偷偷地把她的化妆品弄洒了一地

看着被撅折了的口红洒了大半瓶的神仙水,秀丽气不打一处来。于是她扬起巴掌作势就要打孩子一通,而令秀丽意外的是,小家伙居然没有转身逃跑,反而呆呆地愣在原地,仿佛是在等待妈妈的巴掌落下

儿子的反应成功地惹怒了秀丽,她以为这是孩子在和自己叫板,想到这么小的孩子就不懂得尊重自己,秀丽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通。事后,冷静下来的秀丽有些后悔,她觉得自己动手打孩子的做法,有些欠妥。

在晚上哄孩子睡觉的时候,秀丽忍不住和孩子道了歉,她有些不解地问道,“白天妈妈打你,你为什么不晓得躲?”孩子看了看秀丽,然后小声地回道,“我知道弄坏了你的东西是我不对,让你揍我一顿出出气也好省得你一气之下,不要我了。我不想离开妈妈……”

孩子明知道自己要挨父母的打,却不想要逃跑呢?

在生活中有不少父母会发现,孩子在明知道自己要挨打的情况下,却选择不躲、不跑,也有一些父母会把孩子的这种行为解读为“故意作对”。但是其实孩子这种行为表现背后的心理诱因,远比父母们想象的更加复杂。

对于父母情感依赖较重的孩子,他们在发现自己惹父母动怒后,内心会产生强烈的愧疚感,他们迫切地希望能通过一种方式,来让父母的坏情绪得到发泄。在这样的心理驱使下,孩子们不躲、不跑的表现,便是为了让父母可以尽快消气,弥补自己惹父母生气的过失

而内心缺爱、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他们在意识到自己将会挨打的情况时,会更倾向于忍耐。他们担心自己躲避、逃跑的举动会遭到父母的嫌弃,他们也担心自己的任何行为会被父母误解为反抗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挨打却不跑、不躲的反应,其实是他们对于父母的委曲求全,以及刻意讨好

打骂教育不建议经常使用,伤了孩子的心

打骂的教育方式,会让父母在短时间内完成坏情绪的释放,也能让孩子在短时间内低头、妥协。但被压抑的成长需求,会以更加激烈的叛逆方式来展现,被忽视的心理需求,也会以付出更大代价来给予补偿。

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的打骂会让他们伤心难过,等到他们再大一点,父母的打骂只会让他们心生厌烦和反抗。原生家庭带给孩子的心理伤痛,会在他们逐渐长大的过程中,衍生出更为难以处理的不良后果

孩子们更需要父母“温柔”地爱

1. 在孩子面前尽量保持情绪稳定

情绪极其容易失控的父母很容易培养出情绪敏感的孩子,情绪稳定的父母才更容易把孩子教育得开朗、自信、阳光

情绪稳定的父母,带给孩子的是稳定的家庭氛围,以及理智的教育输出。尽量不在孩子面前失控,这是为人父母父母最体面的教育表达

2. 在有负面情绪时不谈家庭教育

当父母察觉到自己被负面情绪所困扰和裹挟时,一定要先处理好自身的情绪问题,然后再去对孩子进行教育引导。

负面情绪的裹挟只会让父母口不择言,失去理智。不把孩子当成是自己发泄情绪的出气筒,这是为人父母最该具备的教养

3. 避免在家庭教育上奉行完美主义

人无完人,天底下自然也就没有完美的家庭教育。

父母在对孩子进行教育引导的过程中,难免会因为不顺利而感到无力和沮丧,保持一颗平常心来应对,这远比固执地坚持完美主义收获更多。

我认为,过度的完美主义,只会让父母内心的焦虑感越来越重,心态放松的父母,更懂得自我反省

Tips:在孩子犯错时,必要的批评和惩罚可以让他们知错,但是父母完全出于发泄情绪的打骂则只会让家庭教育越错越多。当孩子在努力包容父母的情绪失控时,父母们也应该试着用一颗包容的心来看待孩子的成长。

枕边育儿寄语: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当个体遭遇极度恐惧时,他们会忘了逃跑的本能。希望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不要成为令他们感到恐惧的对象,家长权威的建立基础不是惧怕而是敬畏。

Copyright © 1999-2016 HealthTimes All Right Reserved
温馨提示:如果您有任何健康问题均可到网上咨询,向全国专家提问!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_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