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越来越关注孩子的心理健

文章来源:健康时报 2022-11-03 22:51

【字号 打印分享收藏

童话故事中,神将世界一分为二,孩子们得到了脆弱、天真和快乐的那一半。

可在现实生活里,孩子们的世界里同样不乏痛苦,他们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更焦虑,情绪更容易崩溃。

2012年,有研究人员对我国2679名10-25岁的青少年做了抑郁情况的调查,发现青少年抑郁的比例为20.3%。

换句话说,每5个孩子就有1个存在抑郁倾向。

 

2014年,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份报告显示,在全球范围内,自杀是15-19岁青少年的第三大死因,而抑郁症是青少年患病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什么现在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越来越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反而会有这么多孩子会抑郁呢?

心理学家罗洛·梅曾指出:“儿童产生的焦虑与压抑,很大程度上源于父母。”

那些饱受抑郁困扰的孩子,往往是因为家里缺少积极向上的氛围,归根结底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

“高压管理”会使孩子抑郁

综艺节目《老师请回答》中,6岁女孩可馨从小被父母寄予厚望。

可馨从3岁起,就成了课外班的“常客”,5岁开始学习1年级的课程,6岁就开始接触金融理财,完全没有普通孩子应有的快乐童年,时间计划细化到了每分钟。

为了满足妈妈的期待,只有6岁的可馨表现得异常听话,从来不忤逆妈妈的任何要求。

可处在这种“病态”的高压管理之下,可馨的精神世界无比贫乏,她每天想的是如何达到完成妈妈定下的目标,成为妈妈心中“完美”的小孩,巨大的压力让她喘不过来气,她说“我没有快乐”。

我们常说父母对孩子爱得深沉,实际上,孩子也会倾尽一切来让父母开心,努力达成父母对自己的期待。

但如果家长对孩子实行高压管理,尽管孩子看似变得越来越优秀,掌握了同龄人难以掌握的技能,心却会和爸爸妈妈越来越远。

久而久之,处在巨大的压力之下,孩子受负面情绪挤压,迟迟得不到发泄,很容易引发心理健康问题,乃至于发展为抑郁。

父母的情感忽视,会使孩子抑郁

记得去年有个话题冲上了热搜,叫“告诉我妈我有抑郁症后”。

这位网友饱受抑郁症折磨7年之后,抑制不住地产生自杀念头,无奈之下向妈妈求助,希望能够得到继续生活下去的理由。

可当她鼓足勇气,终于开口时,妈妈却一脸疑问地回答:“你总是这样,都多少年了?你就不能自己忍忍吗?”

女孩难以置信,但仔细想想,似乎一切都在情理之中——毕竟妈妈从来没有重视过她的情感需求。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存在性焦虑”,意思是当孩子无论做什么、说什么,父母都是一种冷漠和敷衍的态度时,孩子就会感到失去存在感,觉得自己“不被爱”。

很多孩子之所以会患上抑郁症,或者是有抑郁症倾向,与父母的情感忽视有直接关系,家长的漠视令孩子苦不堪言,向着抑郁症不断发展。

避免孩子抑郁,家长要完成两个“任务”

尹建莉在《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一书中提到,家庭教育有两个关键性的“任务”:

第一个任务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孩子成长;

第二个任务是和孩子分离,促进孩子独立。

所谓“亲密”,即不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时刻满足孩子的需要,使孩子感到被尊重、被关心、被爱护。

而“独立”则是适时适当退出孩子的生活,给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将孩子视为独立的个体,让他能够真正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而不是父母希望的那个孩子。

我们避免孩子抑郁,关键就在于完成这两个重要的“教育任务”,尽量为孩子营造好的成长环境,既能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使孩子具有存在感,又能和孩子保持适当的距离,让孩子感觉舒服松弛。

只有家长能引导孩子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找到适合孩子的、更好的家庭教育方式,才能使其快乐地长大,避免焦虑抑郁。

老苗结语:

有报道称,童年时期经历过负面遭遇的人,患抑郁症的概率比没经历过的人高4倍。

我们作为家长,一定要时刻留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别忽视了孩子的情感需求,完成两个“教育任务”,用恰到好处的爱陪伴孩子成长。

今日话题:你觉得孩子抑郁会有哪些表现?

我是老苗——一名80后超级奶爸,也是医院里最扎眼的男性护士长,欢迎一起讨论孕育问题,也请你关注老苗。

Copyright © 1999-2016 HealthTimes All Right Reserved
温馨提示:如果您有任何健康问题均可到网上咨询,向全国专家提问!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_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