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肌张力高的3大表现

文章来源:健康时报 2023-10-24 16:12

【字号 打印分享收藏

1、在平时生活中,这是比较典型的表现,宝宝肌张力高的孩子常常表现为更易激惹,闻声惊吓,持续哭叫,入睡困难,穿衣时难以将其手臂插入袖内,洗澡时难将拳头掰开,当下肢进入浴盆或水面时,孩子全身立即成僵硬姿势。宝宝肌张力高的患儿下肢伸直、内收交叉,呈剪刀状。当宝宝出现上述表现时,大家一定要注意。

  2、有时候宝宝也会出现肌张力的,肌张力是否过高,是没有客观仪器可以测量的,完全凭借医生的手感和经验,有时宝宝不配合就可能会错判为宝宝肌张力高的表现,比如检查的时候,宝宝不愿意,腿绷得直直的。

  另外,孩子站的时候,初初都是脚尖着地,但一般孩子会慢慢将脚放平;但宝宝肌张力高的孩子一直会那样踮着,就算你用手往下按也不一定能将他的脚放平。

  3、除了上述的症状之外,宝宝肌张力高的肌肉比一般孩子紧,活动比较疆硬,这也是宝宝肌张力高的表现。

  换尿布时一般的孩子两腿应该可以张开到120度,宝宝肌张力高的孩子则张不开。四个多月的孩子让他站在大人肚皮上时会跳跃,但宝宝肌张力高的孩子只会直直地站着,且用脚趾使劲的陷进大人肉里。所以大家一定要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肌张力高的人在运动和静止时均可能表现出异常姿势。这些不仅影响了患者的形态,同时也影响了患者的衣食住行,给自身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二、肌张力高判断方法

 

  3个月以前,把宝宝放在床上,双手上举要接触到床,往外打开也要接触到床,双手胸前交叉,要手肘相碰。把宝宝的脚向外打,看能打开多少度,90度以内,肌张力高严重,120度以下90度以上,肌张力高轻微。

  把宝宝的双脚捏住往上提,屁屁不能离开床面,看腿能抬多高(抬时腿是直的不能弯),110度以上正常。握住宝宝脚腕,轻轻向上推脚,使脚面尽量靠近小腿。如推不动或抵抗强烈,显示肌张力高。

  下页继续为您介绍肌张力高判断方法:

  3个月以后,除以上情况,把宝宝放在床上,捏住双手把拉坐起,如果头还往后仰就显示肌张力高。

  4个多月的婴儿站在大人腿上时会跳跃,肌张力高婴儿只会直直地站着,且用脚趾使劲的陷进大人肉里。俯卧不能抬头。

  根据关节活动范围大小来判断,被动运动关节若活动范围大,说明肌张力低,关节活动范围小,活动受限说明肌张力高。

  了解上肢肩关节活动范围可检查“围巾征”,观察肘关节与躯干正中线的关系,了解下肢肌张力可检查外展角、胭窝角、足跟触耳试验及足背屈角。

  检查肌张力时还可以通过“牵拉试验”来了解,此项检查容易了解,握住小儿双手,将其从仰卧位拉成座位,观察头后垂的情况可了解颈背部肌肉张力。

三、宝宝肌张力高怎么办

 

  宝宝肌张力高一般属于正常

  中医认为,小儿容易患病,但又相对易于康复。小儿因刚出生,神经系统发育未完全,很多时候,在大人身上见到的病理性症状体征,在小儿身上则属于正常。因此,小儿出现肌张力高,首先考虑属于正常征象,待小儿逐渐长大,神经系统发育完全,则可逐渐消失。

  其次,因小儿出生前存在脐带绕颈一周的情况,不排除存在西医学所说的“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可能。

  该病主要是由各种原因致大脑缺氧,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一系列症状体征,肌张力增高是其中之一,因此,要密切观察,如未有好转,需到正规医院做进一步检查治疗。

  肌张力的发育过程表现为新生儿时期屈肌张力增高,随着月龄增长肌张力逐渐减低转为正常。

  所以一些不太严重的痉挛性脑瘫,在6个月以内肌张力增高并不明显,有时造成诊断困难。但一些严重的痉挛型脑瘫患儿仍可在6个月以内表现出肌张力增高。

四、婴儿颈背肌张力增高主要干预方法

 

  婴儿颈背肌张力增高,是脑损伤或脑发育缺陷所致姿势、肌张力异常的较早表现之一,如能及时发现,不仅可有效阻抑其发展,也提示我们注意随着发育的进行,是否还有无其他异常出现。

  如果1-2个月的婴儿头经常向后背,由仰卧扶呈侧卧时头向后仰大于20°,拉坐时头后仰较显,常常有颈背肌张力增高。这些孩子扶持俯卧肘支撑时,可抬头较高,有时家长还误认为孩子抬头较好;竖抱时一般竖头不稳,经常向后打挺。

  主要干预方法有:

  ①悬吊被单内荡悠:不仅可通过牵拉颈背肌群,减轻增高的肌张力,还是增强孩子平衡功能的训练。

  ②悬吊被单内侧翻:除上述作用,还可促进孩子翻身。

  ③头前屈牵拉操:亦可减轻增高的颈背肌张力。

  宝宝背部肌张力高,症状先知道

  ④扶持固定头部拉坐训练:不让头后仰的错误姿势固定,训练头控及坐位。头控较好后,去除扶持固定,仅拉

  坐训练。

  ⑤背部脱敏叩击:先隔衣轻叩,逐用温暖的手接触皮肤轻叩。

  ⑥竖抱孩子,枕部朝前时,用一只手扶持头在正确位置;孩子面朝前时,用胸部抵住孩子头不后仰。

  以上措施每天进行数次,每次5分钟左右。

Copyright © 1999-2016 HealthTimes All Right Reserved
温馨提示:如果您有任何健康问题均可到网上咨询,向全国专家提问!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_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