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3类人更需要格外注意用眼健康

文章来源:健康时报 2019-04-02 14:40

【字号 打印分享收藏

眼睛的超负荷工作,让越来越多的人戴上了眼镜,不戴眼镜的人反而成了“少数”。

不仅仅是年轻人,中老年人也面临视力退化的问题。

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是什么伤害了我们的眼睛,应该怎么防御。

近视这事,真的挺严重的

在过去的50年里,东亚国家的近视率空前增加。

60年前,中国人口的近视率是10%~20%。而今天,近90%的青少年和成年人都近视了,小学生的近视率更是接近40%。

而且我国青少年的高度近视(近视度数在600度以上)患病率在6.69%-38.4%之间,且呈现出年轻化趋势。

虽然靠眼镜和外科手术可以矫正视力,但这并没有解决深层的缺陷:

近视者的眼球会稍稍伸长,晶状体会将远处物体的像会聚到视网膜之前,而不是视网膜之上。

不要小看近视的风险。

在严重的近视案例中,这种变形牵拉了眼球内部的组织,使之变薄,增加了视网膜脱落白内障、青光眼,甚至是失明的风险。

就好比气球,吹得越大,气球会越薄,坚韧性也越差。

在东亚,大学生年龄段的人里大约有五分之一有这种严重形式的近视,而其中的一半可能会发展出不可逆的视觉丧失。

因为高度近视常导致永久性视力损害,甚至失明,已为我国第二大致盲原因。

我们为什么近视了?

引发近视的原因有很多,但一般来说,视疲劳是诱发近视及引起近视度数加深的主要因素。

什么是视疲劳?

回想下,看书、用电脑工作的时间一长,眼睛是不是就会干涩不适呢?这种不舒服的症状就是视疲劳。

视疲劳主要的症状有:眼睛酸胀、眼睛干涩、眼睛疼痛、眼花嗜睡、视觉模糊、视力下降。

造成视疲劳的原因十分复杂,用眼过度、时间太长,是引起视疲劳的主要原因。

过去对视疲劳的问题都不太重视,认为视疲劳只是一种疲劳状态,只要多休息、少用眼就可以缓解了。

而现代社会,电子设备的普及,学业压力的不断增加,视疲劳的问题越来越凸显。

更有不少人认为,视力会随着身体发育定性,18岁后不会近视

其实,如果成年人长时间看书、使用电子设备,导致眼睛长期处于疲劳状态,视力也会像青少年一样受到影响。

这样做,有效缓解视疲劳

缓解视疲劳的方法非常简单:

用眼一定时间以后,向5米外远眺,越远越好,放松5-10分钟。

在使用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时,屏幕亮度要适中,不要太暗或者太亮,字体不要太小,颜色尽量柔和不刺眼。

看书学习时,要避免灯光很亮,周围环境很暗,这样明显对比会很伤眼。

日常饮食上,可以考虑多吃一些富含叶黄素的食物。

有实验表明:叶黄素具有缓解视疲劳的功能,能对事物模糊、眼睛干涩、畏光等症状有明显改善作用。

叶黄素保护视力的机理主要有两点:光屏障作用和抗氧化作用。

光屏障作用:叶黄素可以吸收大量蓝光。蓝光是能到达视网膜的可见光中,潜在危害性最大的一种光。

光到达视网膜上之前,先经过叶黄素的最高密集区,若叶黄素含量丰富,就能将这种伤害减至最小。

抗氧化作用:叶黄素可以清除自由基和游离基,抑制多种原因导致的视网膜、晶状体、黄斑等组织的氧化损伤。

1994年,美国将叶黄素列入了《膳食补充剂健康与教育法》。

之后欧洲、日本、中国等国家也先后给出摄入标准,建议成人每日叶黄素摄入量为60—100mg。

叶黄素只能靠食物获取,人体无法合成。但是由于我们的饮食结构的影响,中国人每日叶黄素的摄入量相对偏低。

一般深绿色的植物里叶黄素含量较高,如:菠菜、西兰花、甘蓝、猕猴桃等。

其中,菠菜的叶黄素含量非常高,每100g熟菠菜的叶黄素含量达到了11mg,是胡萝卜的44倍。

这3类人,更需要格外注意

这3类人群,是视疲劳的重灾区,除了正常饮食外,可以根据情况,选择叶黄素护眼片作为膳食补充:

1.学业繁重的学生

现在,一个班上不戴眼镜的学生屈指可数。学业压力越来越大,十年寒窗下来,眼镜片也越来越厚

尤其是临近毕业的学生,功课更加繁重,也更容易发生视疲劳。可以适当补充叶黄素,来缓解视疲劳。

2.长期用电脑工作的年轻人

现在年轻人工作时,大多需要长时间面对电脑,工作繁忙, 有事连饭都吃不上,更别谈放松眼睛。

白天上班看电脑屏幕,晚上玩手机舍不得睡觉,每天对着电子屏幕的时间经常超过8个小时,对眼睛的损伤非常明显。

一项省会以上城市的调查显示,近九成的年轻人有过早晨起床眼睛干涩发痒、眼睑呆滞沉重的情况。

特别是有过眼睛充血、流泪等不适症状的人,可以考虑额外补充叶黄素,减少眼睛的损伤。

3.视力下降、45岁以上的中老年

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眼球器官功能已经开始老化,也非常容易视疲劳

同时,黄斑变性是45岁以上人群常见的视力疾病。

适当补充一些叶黄素,也可以预防黄斑变性

Copyright © 1999-2016 HealthTimes All Right Reserved
温馨提示:如果您有任何健康问题均可到网上咨询,向全国专家提问!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_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