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方子可治愈腰椎间盘突出

文章来源:健康时报 2023-03-27 16:38

【字号 打印分享收藏

如果把人体比作一座大楼,那么骨骼就像钢架,体格结不结实,这大楼里面就算电梯再好、装修再好,那也可能岁是垮了。

都说养好骨头要多喝牛奶,其实,一个健康的人想护骨头并不需要额外吃些什么,避免一些危害,远比进补来得实在!关键是很多生活习惯就在伤骨、伤腰。这与现在频发的腰椎疾病,如腰椎间盘突出是有很大关系的。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哪些姿势会伤腰、毁骨。

伤骨动作1:单肩背包

长期背单肩包会让我们的肩膀酸痛,甚至一高一低。因为人们为了防止包带滑下来,一侧肩膀总是习惯向上挺一下,并向内用力。长期如此,脊柱还可能发生侧弯,女性甚至会出现乳房不对称。尤其处于骨骼生长发育阶段的学生,更易受影响。

学生书包里的课本很沉,最好背双肩包。对成人来说,上下班路上,若路途较短可以背单肩包,但最好不要总用一侧肩膀。若路途较远,最好背双肩包。

伤骨动作2:窝在沙发里

窝在沙发里或床上看电视、玩手机的确放松,可这对骨头来说却很煎熬。半卧位时,腰椎缺乏足够支撑,原有弧度被迫发生改变,椎间盘所受重力增大,久而久之可能导致肌肉劳损、脊柱侧弯等。

提醒:正确的坐姿是腰背挺直,含胸收腹,两腿平方,小腿与大腿呈90度角,坐在椅子正中间,也可稍向前倾,但上半身别向左右两边倒。家里最好选择质地偏硬的沙发,坐上去不会一下子就陷进去,休息时腰后最好加个靠枕,让其支撑住后腰,利于腰椎放松。

伤骨动作3:蹲着择菜

研究表明:平躺时膝盖的负重几乎是零,站起来和平底走路时负重是体重的1~2倍,跑步是4倍,而蹲和跪是8倍。临床上,女性膝关节疾病患者多于男性,就是因为生活中女性下蹲次数相对男性更多,比如蹲着洗衣服、择菜、擦地等。

老人和肥胖人群尽量不要深蹲或减少深蹲时间,别超过20分钟。老人下蹲最好扶着桌子或椅子,减少膝关节压力。

伤骨动作4:

许多上班族习惯中午趴在桌子上打盹,这不利于颈椎保持生理弧度,可能导致颈椎问题。有背痛或颈痛的人,尤其不能趴着睡,会加重病情。

提醒:午睡最好平躺,如果条件实在不允许,可以坐在椅子上,在腰后垫个垫子,身体微微往后仰,简单休息一会儿即可。

伤骨动作5:直膝提重物

很多人都曾有过“闪腰”的经历,临床上叫做急性腰部扭伤。比如当你直着膝盖、弯腰提重物时,不能有效发挥髋、膝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腰背筋膜、肌肉、韧带往往因负担过重而受伤,也对腰椎不利。

提醒:提重物时应屈膝下蹲,使物体尽量靠近自己的身体,让脊柱保持垂直状态,用腿部肌肉力量支撑身体缓慢站起来,避免突然用力。

资料图

一旦闪腰,初期最好仰卧于质地较硬的床上休息,后期可配合按摩、针灸等方法治疗。如果你的腰已经被伤了,请留意下面这些内容,因为这些将助你远离腰椎间盘突出。

中医疗法养腰护腰

中医治疗这些疾病许多患者非常认同,因为中医疗法是高安全、没有副作用的。我国中医一直强调“内病外治”“骨病外敷”的治疗理念,所以中医这个方子来调理根治颈椎腰椎等骨病,有效率达九成以上。其主要药材为:红景天、藏红花、藏党参、枸杞子、碎骨补、牛膝、龟板、川芎、山甲、独活、续断、三七、透骨草、制川乌、龙血竭、熟地黄、皂角刺、黄芪、当归、接骨木。

做法:以上药材找到具体配比磨成粉末,一起熬制6小时成膏状,每天敷用在患处3-8小时,坚持20天即可根治颈、腰椎疾病,本方可活血舒筋通络,孕妇、月经者慎用。

除了上面的中医疗法之外,患者还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纠正不良的姿势

脊柱不正,会造成椎间盘受力不均匀,是造成椎间盘突出的隐伏根源。正确的姿势应该“站如松,坐如钟”,胸部挺起,腰部平直。这也属于腰椎间盘突出的预防方法。同一姿势不应保持太久,适当进行原地活动或腰背部活动,可以解除腰背肌肉疲劳。

2.适当的运动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适当地进行一些体育运动,不仅可增强腰部血液循环而起到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作用,而且还可以加强腰背肌的力量,使腰椎稳定性增强,起到减少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的作用。比如游泳,慢跑等等,都是比较适合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运动量不宜过大,运动的次数也不宜过多,需要适可而止。

3.注意保暖

风和冷是一种物理刺激,它使血管收缩,血流减缓,容易诱发疼痛,尤其是有过旧患的患者,寒冷天气是疾病复发的一个重要诱因。

4.适当控制体重

有关专家研究发现,过瘦或过胖都比较容易引起腰椎间盘突出。因此,产妇应注意体重的增加,如果过于肥胖的腹部,就会增加了腰部负荷。当然,身体也不能过于瘦弱。所以,体重适度最好。

5.饮食的方面应多样化,适当的增加牛奶、海产品等富含钙质的食品,补充体内钙质的丢失,减缓机体的衰老过程。

Copyright © 1999-2016 HealthTimes All Right Reserved
温馨提示:如果您有任何健康问题均可到网上咨询,向全国专家提问!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_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