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的癌前变化分为两种类型

文章来源:健康时报 2022-03-29 20:41

【字号 打印分享收藏

  一、胃癌前状态

  胃癌前状态,指一些导致胃癌发生危险性明显增加的临床情况或疾病,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癌前状态中最常见的疾病,约占胃癌前状态的 2/3 以上。因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故主要见于中老年人群。

  研究认为,胃癌发生发展的自然病程为正常胃黏膜 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肠型胃癌。国外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癌变率为 8.6%——13.8%,我国为 1.2%——7.1%[1]。

  2、胃息肉

  胃息肉较常见,可单发或多发。组织学类型分为增生性息肉(也称非瘤型息肉)和腺瘤样息肉。

  增生性息肉较多见,直径多在 1.5 厘米以内,很少恶变,有人曾报道恶变率仅为 1%。

  腺瘤样息肉少见,有报道仅占胃息肉的 10% 左右,多单发,具有癌变的潜在风险,总癌变率在 15%——40%,当其直径不小于 2 厘米时,恶变率可高达 60%,尤以绒毛状腺瘤的恶变率最高[2]。

  腺瘤样息肉恶变后多为肠型胃癌。

  临床上认为,直径不小于 2 厘米的息肉、多发性息肉、基底较大的广基息肉有较高恶变率,应予以充分重视。

  3、胃溃疡

  胃溃疡与胃癌有许多共同点,然而两者的关系却一直备受争议。

  国内一项基于 10044 例胃溃疡患者的研究显示,溃疡发生病理确定的癌变的几率仅为 2.1%,并且癌变多发生在溃疡周围的黏膜,而非来自胃溃疡本身[1]。

  截至目前,临床医师和病理学家们仍尚未发现溃疡转变为胃癌的确切证据。

  4、胃黏膜发育不良

  先天发育不良的胃黏膜,特征表现是细胞不典型和不正常分化,黏膜结构不健全,有潜在恶变的可能。

  根据有无溃疡病史,胃黏膜发育不良可分为低级别发育不良和高级别发育不良。低级别发育不良疾病性质稳定,对人体影响较小;高级别发育不良则较容易恶变。

  当胃镜检查发现为中重度发育不良时,应进行组织学检查,并定期随访。

  5、胃黏膜巨大皱襞症

  是一种罕见疾病,血清蛋白经巨大胃黏膜皱襞漏失,临床表现为低蛋白血症与浮肿。本病癌变率为 10%——13%[1]。

  6、疣状胃炎

  此病病因未明,目前认为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变态免疫反应、高胃酸分泌等因素有关。

  一些研究显示,疣状胃炎与胃癌发生关系密切,应视为高危癌前状态[1]。

  7、胃切除术后

  胃良性疾病经手术切除后有发生残胃癌的可能。国外研究发现,术后胃残端癌变率可高达 5%——16%;国内报道的残胃癌发病率为 2.16%——2.5%[2]。

  残胃癌的发生似乎与术后间隔时间有直接关系,少数病例发生于术后 10 年内,大部分发生于术后 10——20 年内,并且发生人群以男性为主,有人报告男女之比高达 36:1[2]。

  大部分研究认为,术后残胃癌的结局较差,5 年生存率很低。

  二、胃癌前病变

  胃癌前病变是一个病理组织学概念,这种变化较正常组织或其他胃黏膜病理变化更容易发生癌变,主要包括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

  1、胃黏膜肠上皮化生

  指胃黏膜的固有腺体在病理情况下被肠腺样腺体所替代(即胃黏膜上皮细胞被肠型上皮细胞所替代), 当受到刺激时出现本应存在于肠上皮中的杯状细胞和吸收细胞。

  根据组织学变化的不同, 可将肠上皮化生分为 3 种亚型: 完全小肠型(Ⅰ 型)、不完全小肠型(Ⅱ 型)及不完全大肠型。

  研究证实,不完全型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发生胃癌的危险性远远大于完全型胃黏膜肠上皮化生。

  肠上皮化生患者最终发展为胃癌的概率约为 0.25%[3]。

  2、不典型增生

  又称异型增生,是指组织、细胞异常增生而分化不良,导致出现形态、结构等改变的一类病变,组织学介于良恶性之间。胃黏膜不典型增生有恶变倾向。

  及时发现胃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加强定期复査并采取预防措施,能防止或早期发现胃癌,这也是医生常要求患者进一步检査或定期复査的原因。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1999-2016 HealthTimes All Right Reserved
温馨提示:如果您有任何健康问题均可到网上咨询,向全国专家提问!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_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