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烟,是一种让人“上瘾”的行为

文章来源:健康时报 2022-03-29 19:57

【字号 打印分享收藏

  很多人吸第一口烟时,感觉很糟糕,甚至会呛到。逐渐地一支、两支……慢慢有了烟瘾,到最后,自己都无法抗拒吸烟带来的“快感”。

  吸烟之所以会上瘾,主要含有一种成分——尼古丁,又叫“烟碱”,是一种生物碱。

  吸烟时,尼古丁会通过肺膜进入血液,到达血液后,会进入心脏,转移到动脉和大脑,会产生一种愉悦感,整个过程大约需要10-20秒。

  1,诱发心脏病

  研究发现,每天只吸一支烟,会使男性患冠心病的风险增加74%,女性增加119%。

  而每天吸一盒烟,会使男性患冠心病的风险增加127%,女性增加295%。

  可想而知,吸烟越多,对心血管的损伤越大,会增加冠心病的风险。

  此外,被动吸烟的危害,和每天吸1-9支烟的危害相似,被动吸烟者发生急性心梗的风险将增加25%。

  2,诱发中风

  研究发现,一天吸一根烟,男性患中风的风险增加了25%,女性增加了31%。

  每天只吸一支烟,看似是降低了患病风险,但长期来看,其实概率还是很高。

  3,诱发癌症

  吸烟会激活体内一些细胞中的原癌基因,引起一系列疾病发生;同时,烟草中还含有有害物质,可导致人体免疫功能下降,更容易诱发癌症的发生。

  肺癌,是威胁人类生命的第一大“杀手”,每十个肺癌患者中,有九个是吸烟所致。

  研究已证实,吸烟者患肺癌是不吸烟者的8到12倍。吸烟量越大,患肺癌的危险性越高。

  每天吸1支到9支者,患肺癌的危险性是不吸烟者的3-15倍;每天吸烟40支以上者,是不吸烟者的19-30倍。

  对比一下数据,吸烟是有害健康的,与吸烟量、吸烟时间长短都有关系。而戒烟,可有效防止慢性疾病。

  研究资料显示,在38岁之前已戒烟的烟民身体健康状况与其同龄的不吸烟者并无差异。

  对每天吸烟几支的人,戒烟相对比较容易,但长期大量吸烟者,戒烟最好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若突然戒烟,会打乱体内一种平衡,导致体重增加、血脂血糖代谢紊乱等,诱发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增加风险。

  其实,戒烟部分年龄大小,肯定是越早戒烟越好,利于身体组织更好的恢复。

  1,戒烟72小时内,身体大部分因吸烟导致的损坏都会逐渐恢复,且明显感觉呼吸顺畅,肺中的支气管也得到放松;

  2,戒烟两周到3个月期间,血液循环会得到加强,且肺功能能增强30%以上。

  在戒烟9个月内,肺功能会继续提高,因纤毛开始恢复生长;9个月后,与吸烟有关的咳嗽和呼吸急促问题,都会减轻或彻底消失。

  3,戒烟一年后,冠状动脉疾病风险会下降一半以上。

  4,戒烟超过5年,中风的风险会下降到与非吸烟者一样。

  5,戒烟十年后,肺癌和其它与吸烟有关的癌症风险会降低一半。

  “三补”:

  1,补充维生素

  长期吸烟会导致体内所储备的抗氧化素、维生素快速消耗,如维生素C、维生素B族、维生素E等。

  其中,维生素C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可有效避免过氧化作用,还可减少吸烟者的吸烟冲动。

  戒烟过程中,补充维生素C 能提高身体解毒能力。

  2,补充β-胡萝卜素

  香烟中尼古丁成分对人体的伤害是非常大的。

  当人的体液呈现碱性时,可以减少对尼古丁的吸收。

  补充富含β-胡萝卜素的碱性食物,能有效地抑制吸烟者的烟瘾,对减少吸烟量和戒烟都有一定的作用。

  研究表明,β-胡萝卜素可刺激人体新陈代谢,促进血液循环,维持呼吸道黏膜的完整性,保护气管、支气管和肺脏。β-胡萝卜素有强抗氧化能力,有间接防癌功效。

  3,补充硒元素

  吸烟的人,体内血液中的硒元素含量会有所下降,而硒元素又是防癌的一种微量元素。

  当人体内缺乏硒元素时,癌症的发病就会大大的增高。

  建议,经常吸烟的人平时应该多吃含硒元素丰富的食物,如芝麻、麦芽、大蒜、蛋类、动物肝脏等。

  “两坚持”:

  1,坚持喝茶,促进排毒

  吸烟过程中,烟雾中的化合物会导致动脉内膜增厚,胃酸分泌量减少及血糖升高等。

  促进这些化合物排出体外,多喝茶,茶叶中的茶多酚、咖啡碱、维生素C等多种成分,可以对这些有毒的物质起到分解的作用。同时茶叶又有利尿的作用,可以帮助促进有毒物质的排出。

  2,坚持运动,提高肺功能

  运动能促进新陈代谢,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减少生病的可能。

  坚持运动还可提高肺活量,促进心肺功能,改善戒烟中不适症状。

  运动时,建议每天至少30分钟,如跑步、游泳、打球等。

  对烟龄较高的人,如,65岁以上老年人,结合自身情况,每周进行一些有氧运动,如打太极拳、舞剑等。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1999-2016 HealthTimes All Right Reserved
温馨提示:如果您有任何健康问题均可到网上咨询,向全国专家提问!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_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