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毒症来临前,身体的5个“警报”

文章来源:健康时报 2022-03-22 02:13

【字号 打印分享收藏
  听到尿毒症这个词,总给人一种“病入膏肓”的感觉,实际上,患者确诊后也确实是这样一种状态,只能定期依靠透析治疗来维持。尿毒症并不是独立的一种疾病,它指的是人的肾脏发生了病变后,导致其相关功能逐渐衰竭,当衰竭进入末期阶段,出现的一系列临床表现所组成的综合体征。
 
  人们通常会认为,尿毒症主要因肾脏病变所引发,殊不知,造成肾脏病变,并导致功能持续性衰竭的因素有很多,不光肾脏本身,像一些看似不相干的慢性病,有时候稍不注意,也会成为导致肾脏病变的诱因。其中糖尿病,就是非常具有迷惑性的一种诱因,如果忽视了对糖尿病的治疗,极容易引发相关并发症,而糖尿病肾病就是其中之一。
 
  一、糖尿病没治好,还确诊了尿毒症!
 
  老陈今年60岁,8年前确诊了糖尿病,虽然定期到医院检查,但血糖忽高忽低,控制的并不是很好。每当医生问他有没有按时吃药,老陈就笑笑说自己记性不好,总是想起来了才吃,他还搪塞医生回去就按时吃药,可没一次说话算数。
 
  为这事,医生没少批评老陈,还跟他说过不好好控制血糖,容易引起并发症。但老陈自己就是不上心,检查回到家以后,依旧是该吃吃、该喝喝,根本不把血糖波动放在眼里。直到最近一段时间,老陈身体上出现了异常反应,他才意识到,医生说的话不是在吓唬他。
 
  老陈不仅下肢浮肿得厉害,而且尿液也少得可怜,老陈害怕极了,急忙让子女带着去了医院。经过检查,老陈的尿蛋白、血肌酐水平明显升高,已经达到了尿毒症的诊断标准。这意味着,老陈往后只能依靠透析治疗度日了。
 
  医生表示,糖尿病这种病症,可怕的并非病症本身,而是它所引起的并发症,尤其是糖尿病肾病。如果糖尿病患者长期忽视对血糖的控制,身体持续性受到损伤,肾脏就难免会发生病变,继而演变成尿毒症。
 
  据统计,中国成年人慢性肾病的发病率为10.8%,概率是相当高的,而糖尿病患者当中,出现糖尿病肾病的概率,能达到30%至50%,相当于二到三个患者中,就有一人存在肾脏病变。遗憾的是,人们往往在最后确诊的那一刻,才明白肾脏遇到了严重的问题,如果患者多关注身体发生的变化,或许就能较早展开治疗,预防病变发展到末期。
 
  二、尿毒症来临前,身体的5个“警报”
 
  尿毒症并非一日形成,需要经过漫长的时间积累,才能发展到最严重的这个步骤。因此,如果我们能掌握尿毒症来临前身体发生的变化,从某种角度上,可以延缓肾病的恶化节奏。那么尿毒症来临前,身体都会出现哪些异常变化呢?
 
  1、蛋白尿的出现
 
  一般情况下,人的尿液当中是不会有尿蛋白的,肾脏功能正常运作,肾小球会在排尿前将尿蛋白过滤掉。但如果肾脏方面,因受到糖尿病这种代谢病的影响,引发了肾小球滤过膜状态异常,无法正常过滤,那么患者尿液当中,就会含有大量尿蛋白,肾小球滤过膜损伤程度越高,尿蛋白含量越高。
 
  蛋白尿的主要特征是泡沫增多,这一点如厕后很容易观察到。蛋白尿的泡沫不仅绵密,静置后不会自行消散,如果尿液符合这些特征,并持续一段时间得不到改善,则有可能是蛋白尿,需要尽早就医检查,确认肾脏方面的病变情况,以避免发生严重病变。
 
  2、尿量逐渐减少
 
  成年人在科学饮水的条件下,每天大约能排出2000mL尿液,如厕次数在8次左右,如果每天排尿不足400mL,在临床上则会被认定为少尿。排尿与肾脏功能关系密切,也因此,日常排尿量往往可以作为判断患者肾脏问题的辅助条件。如果肾脏病变进入终末期,患者的水钠代谢就会出现异常,过量的水分全部积存在人体内,排尿量自然就少了。
 
  受生活习惯的等因素影响,有些人饮水量不足,往往达不到每天2000mL的排尿量,因此,建议患者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排尿量进行判断。如果从某一时间点开始,患者明显感觉到自己的排尿量或排尿次数减少,甚至达不到最低标准,那么就说明肾脏功能有可能出现了问题,需要尽快就医确认。
 
  3、下肢出现水肿
 
  临床调查发现,尿毒症发生时,许多患者都存在身体水肿的问题,包括确诊前一段时间内,也会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水肿,尤其是下肢部分,水肿现象会尤为明显。肾脏功能受损后,水钠代谢紊乱引发水钠潴留,除了会造成尿液减少外,还会影响到人体内的水分循环。水分不断堆积在人体各个部分,就会发生水肿现象
 
  肾脏问题引起的水肿现象,不仅会改变肢体原来的形状,使其看上去非常肿大,而且用手指对水肿部位轻轻按压,皮肤会直接凹陷下去,回弹速度也非常慢。如果符合这些特征,则可以确认已经出现了水肿,若不尽早干预,甚至会导致脑部水肿、心肺水肿的问题。考虑到下肢水肿更容易观察到,建议患者没事戳戳小腿,看看是否会凹陷。
 
  4、血压发生波动
 
  对于没有确诊高血压的人群来说,如果突然发现血压明显呈现出升高的趋势,那么请一定注意下自己的肾脏功能。大家要明白,肾脏受损是不可逆的,受损程度逐渐加深,相关功能也会出现异常,尤其是发生水钠潴留之后,人体内的代谢废料无法排出体外,这些有害物质就会不断侵蚀人体,最终引发相关病症,而血压波动,正是其中之一。
 
  建议大家多留意自己的血压变化,尤其是那些没有高血压的人群,定期测量血压,实际上可以辅助判断其他病症,包括肾脏病变。一旦发现血压异常飙高,且短期内无法自行恢复,则建议就医检查,排除肾脏病变的可能性。
 
  5、食欲越来越差
 
  临床数据显示,在慢性肾病发展至尿毒症的过程中,大部分患者均出现过肠胃不适的症状,比如消化受阻、食欲减退、反胃恶心等等。确诊尿毒症的患者,此类现象还会有所加重,甚至出现呕吐、厌食、腹泻等问题。以上胃肠道问题的出现,主要与肠道中细菌的尿素酶将尿素分解有关,尿素被分解为氨,就会刺激胃肠道,引发相关不良反应。
 
  肾脏病变造成的胃肠道问题,尤其是消化道出血,相比于普通人得胃肠道疾病出现出血现象,概率明显更高一些。因此,建议大家在饮食过程中多注意自己的进食感受,如果能明显感觉到食欲差、反胃、消化异常等问题,需尽快就医检查,确认肾脏方面的状态。
 
  三、糖尿病患者,该怎样预防肾脏病变?
 
  1、严格控制血糖
 
  想预防糖尿病带来的不良影响,以及相关并发症,最主要的还是要把血糖控制好。血糖水平始终无法保持在标准范围,不仅会对肾脏造成负担,增加肾脏病变的可能性,还会对其他多个重要器官造成威胁,一旦发生病变就是不可逆的,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状态。建议糖尿病患者,一定要严格控制血糖,按时按量吃降糖药,定期监测血糖值。
 
  2、防止血压升高
 
  患有糖尿病的人群,往往还伴随着高血压的问题,如果血压长期得不到控制,肾小球的内压就会增加,继而造成肾功能损伤。建议糖尿病患者,在控制血糖的同时,把血压也控制在标准范围之内,血压得到控制,体内环境保持平衡,肾小球内压有所减轻,才能避免肾脏方面并发症的出现。
 
  3、合理规划饮食
 
  想预防糖尿病肾病,除了要定期服用降糖药、控制血压外,还得注意饮食。如果饮食方面毫无节制,那么不仅会影响药物发挥作用,对血糖的控制也会造成阻碍。因此,针对糖尿病患者,合理规划饮食与按时按量服药同样重要。
 
  有些人认为,糖尿病只需要合理控制糖分摄入即可,做到少吃蛋糕、巧克力等甜食,日常饮食中不加糖,同时减少高碳水食物的摄入,就能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内。但实际上,除了不能吃糖外,糖尿病患者还有许多物质也不能经常碰,比如盐分和油脂。
 
  按照成人饮食标准来说,每天盐分摄入量应该控制在6g以内,而对于糖尿病患者则要降低至4g以内。这是因为,人体内的钠主要通过肾脏排出体外,代谢过程中,会有80%的钠元素被重新吸收,如果日常饮食中摄入的盐分较高,那么肾脏血管的负担就会增加,长期下去,必然造成功能性损伤。因此,日常饮食中的盐分摄入要严格控制。
 
  再来是脂肪,油脂摄入过多,容易导致人体内胆固醇不断堆积,增加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栓塞等问题发生的概率。如果不能科学控制饮食,合理减少油脂摄入,那么血管状态持续异常下去,就会引发高血压。肾脏长期处于高压、高油环境下,不仅循环不畅,肾小球受压严重还会受损,在这样的双重折磨下,肾脏状态自然越来越差。
 
  建议糖尿病患者合理控制饮食,避免糖分、油脂、盐分摄入超标,尽可能以清淡、营养均衡为标准对饮食进行规划。若患者能长期坚持,可有效避免血管状态异常给肾脏造成负担。
 
  4、关注肝肾变化
 
  考虑到糖尿病患者需要长期服药,肝肾方面的代谢负担比普通人更重,建议患者在服药控制血糖的同时,多关注肝肾方面的变化,最好做到每次检查糖尿病,都顺带查一下肝肾功能。对于一些肝肾功能本身就存在损伤的糖尿病患者,在用药方面是需要更加谨慎的,有些时候甚至要适时换药。如果没有及时注意到肝肾变化,错误的服药反而是负担。
 
  总结:
 
  尿毒症虽然主要由肾脏病变缓慢发展而来,但糖尿病引发的相关并发症,也会损害到肾脏功能。如果患者平时忽视控糖造成肾损伤,未来一旦确诊尿毒症,将面临的就是终身透析治疗。
 
  若想早点发现肾脏病变,请大家多关注自己的身体变化,如果出现蛋白尿、尿少、水肿、血压异常、食欲减退等问题,且长期得不到改善,建议尽快就医检查肾脏,避免发生恶性病变。而针对糖尿病患者,则需做到严格控制血糖、血压,合理规划饮食,同时多关注肝肾变化,这样才能更好地预防肾脏病变。
Copyright © 1999-2016 HealthTimes All Right Reserved
温馨提示:如果您有任何健康问题均可到网上咨询,向全国专家提问!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_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