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每个人都会有闯入性思维,那为什么强迫障碍患者会比其他人更

文章来源:健康时报 2022-08-30 22:34

【字号 打印分享收藏

是不是被标题吓了一跳?这里说的“暴露”,可不是指那种当众脱衣的“变态”,而是心理治疗里用来治疗强迫症的手段。

“暴露”实际上是一种“体验”,主动置身于自己恐惧焦虑的情境里,感觉就像毫无防备地暴露于极度危险之中……等到发现“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焦虑和恐惧就会大大减轻了。

身为一个心理治疗者,我在临床经常会遇到如下情况:

患者1:“医生,网上都说顺其自然,接纳自我,不要在意强迫症状,我觉得说得很有道理。但是,只是当时感觉有点用处,过一段时间后,我还是会比较纠结,是不是我比较严重啊,或者我意志力不够坚强啊?”

患者2:“有的医生告诉我,越是害怕就越要面对,暴露是最有效的,可是我就害怕啊,听到暴露,我都心有余悸,尝试过一次之后,根本就不敢继续再治疗了啊!”

包含暴露与反应阻止技术(Exposure and Response Prevention,ERP)的认知行为疗法是目前一线推荐治疗强迫障碍的方法。很多人都明白如果想克服症状,就必须去面对,去暴露。然而,道理我都懂,但就是做不到。

研究表明,直接实施暴露,有30%的患者会因恐惧和害怕而停止治疗。为了预防临阵脱逃,应该有计划、有组织地暴露这才称得上是“治疗”。像上述例子中那样直接硬上,是没有计划的“暴露”,是精神折磨,患者反而会失去信心。

那么,如何做才是有计划、有组织地暴露呢?

强迫障碍的反反复复为何如此顽固?

-了解强迫障碍症状的心理机制-

举个例子:一位有着过度清洁需求的患者,在面对丢垃圾的情境时(诱发情境),担心自己会碰到垃圾桶(闯入性思维),垃圾桶非常脏,上面有很多细菌和病毒,会让他感染严重的疾病,然后就会死掉(灾难化想法),紧接着产生紧张、头晕、呼吸急速等情绪反应(焦虑)。

出于本能,患者会想方设法缓解自己的焦虑,找自以为最“有效”的方法——丢垃圾时,反复观察自己的手与垃圾桶的距离,丢完垃圾后,反复洗手以达到“清洁”的目的(强迫行为)。当反复确认和洗完手之后,患者如释重负,感到前所未有的放松(焦虑缓解)。

强迫行为就像一个无限循环,不跳出这个圈,就难以真正解决问题 | pixabay

其实,像这样的强迫行为只是短暂缓解了焦虑长期来看却是在维持强迫症状。随着时间的推移,强迫行为会慢慢变成一种“成瘾”行为,其心理机制类似于抽烟喝酒。很多抽烟喝酒的人明明知道这样做会影响身体健康,但是就是难以控制。相比于运动等健康的方式,抽烟喝酒缓解焦虑的效果更加立竿见影,操作起来也更简单快捷方便。戒掉这类成瘾行为是十分困难的。

形成了这样的“习惯”后,当再次遇到类似情境,强迫思维就不受控制地再次出现,继而产生焦虑;秉持着方便原则,又习惯性地使用强迫行为来缓解焦虑……一遍又一遍,陷入无限的循环当中。下图清晰地展示了这一过程:

强迫障碍的认知理论模型,其中红色部分为治疗重点 | 作者提供

如何有效解决强迫的循环?

-抓住治疗重点-

理论上看起来只要削弱任何一个环节就能打破这个循环。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大量研究均证明,干预“诱发情境”或“闯入性思维”毫无用处

“诱发情境”多种多样,我们无法控制全部情况,如害怕脏的患者,可以保证家中的清洁,却无法保证公共场所的清洁。“闯入性思维”以现代神经生物学的观点来看,是大脑神经元正常的活动反应所导致的,每个人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闯入性思维,这是无法控制的。当你想要去控制压抑这样的想法时,往往会适得其反,反而使这种想法印象更深刻。

图 | pixabay

既然每个人都会有闯入性思维,那为什么强迫障碍患者会比其他人更纠结呢?

举个例子:看到运钞车,你可能突然有种想要动手的冲动;站在楼顶,你突然有种想要跳下去的冲动……但离开这个场景后,你就会想:刚才就是随便想想,怎么可能真动手呢。然后就不去纠结它了。

但强迫障碍患者会脑补更多画面:“啊!抢劫运钞车太危险了,安保员拿着枪,一定会当场枪毙我的,或者把我抓起来关进监狱,被判刑十多年,我这辈子就抬不起头了”。接着会误认为自己真的要做出这样的事情,担心自己会失控,特别害怕;甚至过了几天后,仍然惦记着这想法。

强迫障碍患者可能会脑补更多画面 | pixabay

把想象出来的最可怕的结果误认为是现实或者注定的未来——这是灾难化的想法,也是强迫障碍患者焦虑的重要原因,是恶性循环的开头。

因此,干预强迫障碍的关键既不是改变环境,也不是拼命努力去控制自己的想法,而是修正“灾难化想法”,缓解“焦虑”情绪,替换“强迫行为”

研究表明,常规的认知行为疗法中修正“灾难化想法”的方法,以及各种放松、接纳、正念等缓解“焦虑”的方法,虽然有作用,但效果不理想。最有效的方法,还是暴露。

暴露到底是什么?

-理解暴露的原理-

暴露的原理是习惯性消退。我们的焦虑情绪,不会一直保持非常高涨的状态,而会随着时间逐渐平稳,甚至自行缓解。如同古人所描述“入鲍鱼之肆,久闻而不知其臭;入幽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暴露其实是想证明灾难化想法是错误的。它通过直接面对、不使用强迫行为来焦虑缓解,患者只需要坚持呆在焦虑中,直到焦虑明显下降,用身体去感受强迫行为并不是唯一能缓解焦虑的方法。

暴露的情绪曲线图:随着暴露成功次数的增多,焦虑的痛苦程度不断下降,焦虑缓解的速度逐渐变快;相反,但如果用“逃跑”的方式去回避害怕的事,次数越多,焦虑的痛苦程度会不断就会越高提高。| 作者提供

通过不断地练习,焦虑的情绪会越来越容易缓解,进而促使患者去质疑灾难化想法的合理性,最终形成用暴露去面对焦虑的习惯,替换强迫行为,打破恶性循环。

设定可量化的目标

-暴露的具体内容-

强迫障碍患者害怕的其实不是具体的诱发情境或者闯入性想法,而是强迫思维背后的意象,即灾难化想法。看似相同的症状,背后可能有截然不同的原因。举个例子:

A:害怕脏,想到脏会引起运气不好,因此频繁洗手。

B:害怕脏,想到脏可能让自己感染疾病,甚至传染他人,因此频繁洗手。

这两个例子所害怕的内容其实是不一样的,因此暴露的任务也不一样——前者针对运气问题进行暴露,后者针对卫生问题进行暴露。

另外,暴露需要循序渐进地进行,根据情绪所引起的痛苦程度由高到低来划分,共分为10个等级。下面是一位强迫洗手的患者的暴露等级表:

图 | 作者提供

分好等级后,心理治疗师会建议患者从痛苦程度低的等级开始,“习惯”了这类刺激后再过渡到下一个等级,一级一级往上挑战,就像爬楼梯一样。这样做的好处是挑战更容易成功,更容易增强信心。

如果一开始就挑战最高等级的任务,很大概率会失败,这是最为经典的硬上式的无计划“暴露”。首战失利,患者的信心往往会大受打击,甚至产生更加畏惧的心理。

要注意的是,不要自己给自己诊疗强迫症。一切治疗都应该在心理治疗师的帮助之下进行,正规的心理治疗师可以帮助你制定合理、切实可行的计划。如果你不确定自己是否有强迫障碍,建议去精神科或者心理科专科医院评估诊断,切勿自行对号入座

如果你已经确诊为强迫障碍,具体该接受何种治疗,请你与自己的主治医生商量,无论是药物治疗还是心理治疗,都可能对你大有裨益。

Copyright © 1999-2016 HealthTimes All Right Reserved
温馨提示:如果您有任何健康问题均可到网上咨询,向全国专家提问!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_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