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什么器官最容易得癌症

文章来源:健康时报 2023-03-27 16:52

【字号 打印分享收藏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了2030年最常见死因预测报告,称在未来一百年里,癌症将继续位居人类“夺命杀手榜”首位。

为什么癌症离我们越来越近?究其根源,是饮食不当让身体器官承受巨大的癌变风险。

那么,不同饮食会对身体的各个器官造成什么影响呢?下面这幅“人体癌症地图”,可以帮助大家找到答案。

在中国,癌细胞最频繁“光顾”的人体组织,位居男性发病率前十位的分别是,肺、胃、肝、食管、大肠癌、膀胱、胰腺、脑、淋巴、肾;女性为肺、乳腺、大肠、胃、肝、食管、卵巢、宫颈、胰腺、脑。“可以说,这十种肿瘤占据了所有肿瘤类型的80%以上。如果把这些癌症高发的器官在人体图表中标出来,那就是一张典型的“人体癌症地图”。

各器官最怕的致癌习惯

肺:油烟且缺少维生素

众所周知,烟是肺癌的主要杀手,除了香烟。厨房的油烟也一定要注意,如果是劣质油,高温情况下,会挥发出多种致癌的化学物质。除了吸烟、吸二手烟和厨房油烟以外,维生素A和β胡萝卜素摄入不足也是肺癌的一大诱因。这两种营养素主要存在于深绿色和黄色蔬果中。

有研究发现,凡是由吸烟引起肺癌的人,多数伴有维生素A或β胡萝卜素摄取不足,在平衡膳食的基础上适量增加类胡萝卜素食物的摄入,如胡萝卜、南瓜、青椒、玉米、木瓜等。

饮食建议:多吃富硒食品,如坚果、小麦胚芽、带壳海鲜、蘑菇、大蒜等,对于预防肺癌也有一定帮助。

胃:重口味食物

胃是所有器官中相对比较脆弱的,许多食物经过食道后会首先到达胃里,所以饮食和胃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据统计,亚洲是胃癌发病率最高的地区,就是因为亚洲人很重口味,喜欢吃盐,这个盐并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食用盐。研究发现,腌制的菜干、肉类、咸鱼等容易诱发胃癌,这与其中含有较多的亚硝酸盐和亚硝胺有关。

此外,和加盐少的食物相比,盐分过大的食物会降低胃中保护性黏液的黏度,使它对胃壁的保护作用下降,食物中的各种有害因素更容易作用于胃壁,因而会促进多种胃病的发生。

另外,“共餐”也会增加胃癌直接诱因——幽门螺旋杆菌的传播机会。“因此,甚至有人把胃癌归为了传染病。”

饮食建议:预防胃癌,首先要减少腌制食品的摄入,多吃新鲜蔬果,适当选食发酵类食品如酸奶、豆豉、醪糟等。盐的摄入量每人每天控制在6克以内。

肝脏:发霉食物和酗

研究表明,发霉的食物常被霉菌污染,产生有致癌作用的霉菌毒素(如黄曲霉毒素),对肝脏的伤害最大,极易诱发肝癌,致癌的最短周期为24周。

其中,最容易受霉菌污染的食品有花生、玉米、大米、高粱和花生油。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患乙型肝炎的人接触黄曲霉毒素更容易发生肝癌。

同时,长期饮酒都是导致肝癌发生的直接原因。肝脏是酒精的主要代谢器官,代谢过程中会有一系列有毒的代谢废物,进而损伤肝脏。长期大量饮酒可引起肝硬化,最终发展成肝癌。

食道:食物过烫

喜欢食用烫的食物的人食道出现不同的伤害,食道上受到热刺激的细胞发生突变的几率就大大上升了,这样换食道癌的几率就大了。常吃腌咸菜和发霉食品,摄入较多的亚硝胺类致癌物,同样容易诱发食道癌。

饮食建议:大家避免吃过烫的食物,平时注意补充维生素A、维生素C,多吃有抗氧化功效的黄绿色蔬果。

肠道: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

红肉、大量饮酒(仅指男性)、高温油炸食物、常忍便意等,都有可能导致大肠癌。此外,炎症性肠病也可增加结肠癌的危险。

结直肠癌的发生,主要与3种不良饮食习惯有关:

1、膳食纤维摄入少,平时很少吃全谷类粮食、豆类、蔬菜、水果等。

2、摄取动物脂肪过多(猪肉、羊肉等),以及通过各种肉类、蛋类摄入的胆固醇过多。

3、经常喝啤酒、白酒的人,结直肠癌发病率高。

饮食建议:减少红肉及加工肉的摄入,控制饮酒;增加膳食纤维、钙、维生素D的摄入,多吃菌类、果蔬等,其中卷心菜对预防大肠癌尤为明显。

乳腺:缺少纤维素

乳腺癌困扰著很多女性,膳食纤维摄入不足,可使雌激素从粪便中的排泄量减少,而雌激素含量增高可能诱发乳腺癌。

国外研究还发现,脂肪摄入过多、大量饮酒也会增加乳腺癌风险,而较低能量、较少脂肪、较高膳食纤维的饮食生活,都有助于预防乳腺癌的发生。

饮食建议:平时多吃低升糖指数食物,如全谷物、薯类,如燕麦、荞麦、小米、高粱、玉米、薏米、红豆、山药、红薯等;建议女性尤其是绝经后女性限制总能量,避免糖类尤其是精制糖的摄入。

口腔:喝酒太多、嗜好槟榔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指出,40%以上的口腔癌与酒精有关。在湖南,常嚼槟榔的人是口腔癌的高发群体。

预防口腔癌,除了戒烟限酒、少吃槟榔等刺激性食物,保持口腔卫生、饭后漱口、早晚刷牙也很重要。另外,高糖、高能量的饮食模式还会加大食管癌、胰腺癌、胆囊癌、子宫内膜癌、肾癌等多种癌症的风险,平时一定要多加注意,在饮食中控制脂肪和糖的摄入。

Copyright © 1999-2016 HealthTimes All Right Reserved
温馨提示:如果您有任何健康问题均可到网上咨询,向全国专家提问!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_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