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居民失眠的发生率越来越高,失眠会是患上癌症了吗?

文章来源:健康时报 2022-09-05 22:42

【字号 打印分享收藏

“小九,怎么办?我朋友说我的黑眼圈都掉到下巴那去了,这都是失眠惹的祸。我已经失眠好几天了,每天就算12点关掉手机躺在床上,也总是到凌晨1、2点才能睡着。而且我的外婆之前得了癌症,也总是失眠,我好担心,我是不是得癌症了?”

想睡却睡不着的感觉真的太让人难受了,而我国居民失眠的发生率越来越高,失眠会是患上癌症了吗?

 

一、总是失眠,是得了癌症吗?

对于癌症患者来说,失眠的确可能更容易发生,有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成年人中符合临床失眠症诊断标准的约有10%至15%,特别是在癌症人群中,失眠的概率达到52.6%至67.4%,发病率而普通人群的两至三倍。

不过,失眠也不一定全是癌症的“锅”。

临床上失眠可以分为继发性失眠以及原发性失眠,其中继发性失眠包括滥用药物、精神障碍以及躯体疾病等诱发的失眠,还有睡眠运动障碍或睡眠呼吸轮乱引发的失眠。

也有很多疾病可能会导致失眠的发生,比如甲亢使体内甲状腺水平升高,很容易刺激交感神经使其兴奋,从而让人出现入睡困难或易醒、早醒等失眠问题。

失眠绝不是简单的病症,长期失眠很容易让人精神变得紧张或焦虑、抑郁,同时也会使人体免疫力下降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精神医学科的周伯荣主任教授提醒广大群众:平时应当关注失眠问题,若失眠时间超过两周或更久,都应该及时看医生,明确病因并对症治疗。

 

二、睡觉时出现4种迹象,可能是癌症或疾病的信号

身体出现疾病问题,容易影响到睡眠的质量,如果睡觉的时候出现四种情况,应该警惕可能是癌症或疾病造成的。

1、睡觉憋醒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刘健主任指出,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是左心衰竭的一个典型表现,患者会在平卧入睡以后出现被憋醒的情况,还可能伴随咳嗽、咳痰的问题,直到坐起来,这些不适症状才会有所缓解。

如果出现上述症状考虑心力衰竭的可能,应及时到心内科就诊。除此之外,还可能与肺部疾病、心理疾病、胃食管反流有关。

 

2、多梦大喊大叫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张宝荣解释,入睡后多梦且会大喊大叫是一种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的表现,它是帕金森病最具价值的前驱期指标

根据目前的研究发现,夜间多梦伴大喊大叫患者中,约有85%会在往后10至15年内发展成为帕金森病或者其他相关的疾病。

 

3、不明原因的疼痛

身体出现不明原因的疼痛,需要怀疑是原发肿瘤或转移肿瘤的出现直接或间接压迫组织引起的,也有可能是慢性疾病或骨头病的问题。

尤其是青少年肢体出现不明原因肿胀疼痛,特别是夜间或休息加重,经过外伤治疗仍不改善时,应该警惕是恶性骨肿瘤疾病。

 

4、持续发烧

一般普通发烧可以很快恢复,但若是癌症引起的身体发烧则难以消退,例如白血病患者白细胞异常,抵抗力下降,加之白血病本身也会产生内源性的制热源,所以患者常表现会反复发热。

 

当然出现这些症状,不一定就是癌症,大家不需要过于恐慌,但是提高防范意识,明确具体病因,尽早诊治还是很有必要的。

三、每天睡5小时和10小时,哪个癌症风险高?

一项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子刊的关于“最佳睡眠时长”的研究,从中国、韩国、日本与新加坡四国中招募了平均年龄54.5岁共32万名受试者,通过对体重、饮酒、婚姻等多个变量进行调整后,研究人员发现:

男性的睡眠时长≥8h,与女性睡眠时常≥10h,都会增加癌症的死亡率,即睡眠时间太长与癌症死亡率的升高有关。

男性睡眠时长与癌症死亡率的关系

女性睡眠时长与癌症死亡率的关系

研究还分析了睡眠时长与全因死亡率、心血管疾病及其他原因死亡率的关系,呈现“J”型关系,即睡的时间越长那死亡风险也越高。

最终研究人员认为,无论男性还是女性,睡眠时长为7个小时是最好的,此时心血管疾病、全因死亡率以及其他疾病的死亡率是最低的。可见,并不是睡得越多越好,睡10个小时反而更有危害。

四、改善失眠的“硬核”小技巧

人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睡眠中度过,睡不好是一件很难受的事情,该怎么改善睡眠呢?小九帮你总结了几点。

首先,睡前不要再饮用浓茶、咖啡等含有咖啡因的食物,最好下午三点之后就别喝了。

刚躺下准备入睡时可以关注自己身体是否紧绷,然后慢慢放松并保持放松的感觉。

如果你尝试了很久都丝毫没有睡意,不必勉强,可以先离开床,去桌边看者冥想一下,培养出困意再回到床上。

 

另外,不用纠结睡眠时长,没有一定要睡够八小时的要求,如果第二天精力还不错,就说明睡得还好。

最后,如果长期备受失眠困扰,请一定要去看医生,在专业医生的帮助下用药物辅助睡眠,不要自行随意用药。

很多人可能都出现过失眠的情况,如果只是偶尔一两次,自己及时调整就可以了,但如果失眠频率高或时间长,最好还是尽快咨询医生并积极治疗。如果晚上睡觉出现了不明原因的疼痛、持续的发烧等异常时,还是需要重视,及时干预处理。

Copyright © 1999-2016 HealthTimes All Right Reserved
温馨提示:如果您有任何健康问题均可到网上咨询,向全国专家提问!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_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