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吃蔬菜,会给身体带来哪些好处?

文章来源:健康时报 2022-09-05 22:45

【字号 打印分享收藏

古人云,三日可无肉,日菜不可无!

蔬菜对于一个人的身体健康是非常重要的,蔬菜当中含有我们人体所需要的多种营养素,矿物质以及维生素,多吃蔬菜可以起到预防和保健的功效。

根据居民膳食指南指出,一个成年人每天蔬菜的摄入量应该维持在400克以上。

 

01

多吃蔬菜,会给身体带来哪些好处?

改善肠道功能

蔬菜当中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能够刺激胃肠道蠕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肠道功能,也可以促进排便改善轻微便秘。

协助减肥

蔬菜当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膳食纤维和果胶,能够帮助排除身体内多余的胆固醇代谢废物,从而起到降脂的效果。

大多数蔬菜都属于低能量低脂肪的食材,而且水分含量比较高,所以多吃蔬菜能够增加饱腹感,也能够刺激肠胃的蠕动,加速油脂的排出,从而协助减肥。

 

辅助降压

蔬菜当中的钠盐含量较少,即使多吃,一般也不会导致钠盐过度蓄积,多吃蔬菜的同时又能够减少其他食物的摄入,而我们身体每天又会排出一定量的钠盐,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会让身体内的钠盐水平降低,辅助降血压,尤其对于高血压患者可以多吃高钾低钠的蔬菜。

可提高蛋白质的吸收率

蔬菜吃得太少,不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摄入过少,容易导致营养不良,使免疫力和健康水平降低,还会影响蛋白质的吸收量,如果在吃肉的时候多吃蔬菜,蛋白质的吸收会高达87%,比单纯吃肉食高出20%。

补钙

虽然牛奶当中的钙元素含量比较高,但是牛奶当中的磷含量也是比较高的,很容易导致钙,磷比例不适当,钙磷比例不合适就会影响钙在身体内的吸收

 

其实蔬菜当中同样含有钙元素,虽然没有牛奶当中那么高,而且也容易受到植酸或草酸的影响,减少在肠道的吸收率,但是人体对有些蔬菜的钙吸收要高于牛奶,比如芥菜,黄豆芽等。

如果不习惯喝牛奶的话,在平时也可以通过多吃高钙的蔬菜补充钙。

02

8种蔬菜不建议常吃,看看有没有你爱吃的?

1、久放的南瓜

南瓜的价格比较便宜,不过南瓜的价值是比较高的,如果南瓜没有切开的话,可以放置半年左右的时间,但是切开的南瓜是很容易变质的,最多只能保存1~2天。

虽然南瓜可以储存很久,但是长期久存的南瓜也是不建议继续吃的,因为南瓜储存过久很容易导致瓜肉发生无氧醇解,使南瓜发生变质,吃了之后是不利于身体健康的。

 

2、未成熟的西红柿

完全成熟的西红柿不容易储存,所以很多商家就会在西红柿没有完全成熟的时候摘下来涂抹催熟剂,而在购买西红柿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有很多青色的西红柿,这种西红柿是不能吃的,没有完全成熟的西红柿当中含有茄碱,吃了之后容易引起偏头痛。

未完全成熟的青色西红柿还含有龙葵碱,吃了容易发生食物中毒。

3、无根豆芽

豆芽当中本来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适当吃豆芽能够促进肠胃的蠕动,缓解便秘也能够帮助减肥,不过有很多商家为了增加豆芽的卖相,会使用一些除草剂来浸泡豆芽

这种豆芽就会生得特别粗壮,而且看上去特别白,但是这种豆芽是没有根须的,闻一下还有一股化学药品的味道,千万不要购买,有致癌、致畸形的作用。

 

4、发芽的土豆

土豆的营养价值比较高,而且烹饪方式也比较多,但是土豆是非常不容易储存的,只要温度和湿度达到了就容易发芽。

土豆发芽之后会产生一种神经毒素,龙葵碱大约25克的发芽腐烂土豆当中,龙葵碱的含量就能达到200毫克,如果一次性使用超过200毫克的龙葵碱,就会导致人的呼吸肌麻痹产生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的症状。

5、新鲜的黄花菜

新鲜的黄花菜当中含有秋水仙碱,秋水仙碱进入人体之后被组织氧化成二秋水仙碱。

二秋水仙碱是一种剧毒物质,会损伤人体的胃肠道泌尿系统,如果一个成年人一次摄入新鲜的黄花菜,50~100克就会引起中毒,所以大家在平时可以吃晒干的黄花菜或者先将黄花菜焯一下水。

 

6、不熟的四季豆

因为四季豆当中含有皂苷类成分,如果没有完全煮熟的话,这对成分在身体内堆积,很容易引发中毒,从而引起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中毒现象

如果摄入过多的话,还会刺激胃黏膜引发胃黏膜出血出现消化性溃疡,甚至出现胃穿孔的症状。

烹饪四季豆的时候可以先焯一下水,然后再充分炒熟。

7、爆炒的西葫芦

西葫芦的价格相对比较便宜,在平时很多人特别喜欢炒西葫芦,不过西葫芦在高温的环境下会释放出丙烯酰胺,丙烯酰胺摄入过多会对神经系统造成损伤,导致情绪低落,丧失记忆力。

在平时烹饪西葫芦时,最好不要用爆炒的方式,可以采用凉拌的方式。

 

8、甲醛白菜

有很多商家为了保持白菜的新鲜度,会在白菜的表面喷洒一层甲醛,甲醛白菜会有刺激性的气味,而且摄入之后会对呼吸道和内脏造成损伤,尤其对呼吸道的损伤要更大一些。

其实甲醛白菜是非常容易辨别的,闻一下就能闻到非常大的刺鼻气味,这种白菜千万不要购买。

Copyright © 1999-2016 HealthTimes All Right Reserved
温馨提示:如果您有任何健康问题均可到网上咨询,向全国专家提问!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_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