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如何做,才是真正为孩子好,让他找到自己呢?

文章来源:健康时报 2022-09-25 22:27

【字号 打印分享收藏

网上一段视频火了,内容是:9月17日,河南安阳,一位12岁女孩锁上房门爬出17楼窗户,站在宽仅二三十公分的外墙腰线上,想要轻生。刚满18岁的开锁小师傅贺浩恩,接到女孩父母的求助,先是打开门锁,随后让妈妈拽着自己的腿,奋不顾身地把身子探出去拉住了女孩,挽救了孩子的生命,也挽救了女孩的家庭。

看到女孩的平安,我们感到十分欣慰,更为奋不顾身救人的河南小伙贺浩恩点赞!

但是今天,我们要谈谈事件的背后,是什么把孩子逼上了绝路?

父母的控制欲,会把孩子逼上绝路!

在《我们的内心冲突》这本书里有句话:“所有绝望的本质都是对无法成为自己的绝望。”

孩子天然忠于父母,面对父母的“全然付出”和传统观念里的“孝顺”,他们根本无力抵抗,只能被“绑着”妥协。妥协意味着“自我”的萎缩,意味着要承受“无法成为自己”的痛苦,也意味着要接住父母的情绪。而当孩子的痛苦积攒到一定程度,一个小小的火星,就能引爆他的负面情绪,爆发强烈的攻击性。

如果因为对父母的忠诚无法惩罚父母,那么就会攻击自己:我把自己毁了,就跟你两清了。这种哪吒“割肉还母,剔骨还父”式的爆发,不仅会发生在孩子身上,更多是发生在未成年的孩子身上。

在网上,各种案例比比皆是

比如,14岁的女孩彭可欣(化名),已经有了自残行为,却被妈妈认为那是女儿“威胁我,跟我要手机”。直到女儿被诊断出重度抑郁症伴有双向情感障碍,才不得不相信女儿真的病了。

又比如,那个因在教室玩扑克被请了家长的14岁男孩,让气呼呼赶来的母亲扇了两耳光,默立2分钟后,转身从五楼跳下,不治身亡。

还比如,那个跟同学闹矛盾的17岁男孩,妈妈一边开车一边责骂他,孩子愤懑之下冲出汽车,跳桥身亡。

这些孩子用一种极端惨烈的,堪称毁掉自己人生的方式,从父母那里扳回了一局。而这种结果,哪个父母都无法承担,余生唯有悔恨。

也许有人会说:

“也不是什么塌天的事情,说出来一家人想想办法,不就解决吗?”

“这也太脆弱了,一点抗压能力都没有!”

“死都不怕,还怕面对父母吗?”

“任何事都不值得付出生命的代价!”

……

这些道理说得都对,但家庭教育的本质是人格渗透,压死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绝不是父母那句“你必须听我的,不然就是逼我去死”、也不是扇在脸上的几记耳光。而是如同山一般,每天压在孩子身上,让他们喘不过气的不认同、被忽视和被操控。

我们很难否认一个真相,很多父母以为:我正在为教育出一个真正优秀的孩子而努力。而实际上做的却是:我正在为教育出一个我认为优秀的孩子而努力。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才是真正为孩子好,让他找到自己呢?

也许借助《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一书里讲述的一个真实故事,我们能寻找到答案。

晓航有一对高知父母,父亲是大企业的高管,母亲是某重点大学的教授。他从一出生,父母为了培养他良好的学习习惯,就给他制订了详细的的作息时间和行为规范,如果他不听话,父母就会提出批评,生气了也会打孩子。

开始晓航每天都还能按照家长的规定去做计划中的每件事,成绩也不错,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晓航性格越来越变得叛逆,成绩也越来越差。后来,晓航开始沉迷电脑游戏,父母觉得这样影响学习,与他起了不少冲突。

为了分散孩子的注意力,父亲就带着他去打篮球,熟悉了之后,晓航开始迷恋篮球;家长又觉得这样打球影响学习,就拦着不让他去打篮球。

回到家的孩子很快又陷入了网游的痴迷,要是被强行关机了,晓航就躲在卫生间玩手机……几经折腾,孩子勉强考上了大学,报了个父母选的专业,到外地上学了。

离开父母监督的晓航,犹如脱缰的野马,天天沉浸在网吧里,落下了不少课程,甚至被学校劝退......他们不明白,为什么为孩子付出了无数心血,他却成了这个样子?

是啊,他们不明白,虽然他们主观愿望是好的,可在客观上却剥夺了孩子的“自我”。作者对前来找她咨询的晓航母亲说,上大学前,晓航只是因为父母的支撑,才能勉强应付学业。高考几乎耗尽了他原本不多的能量,一旦离开家,远离父母的操纵,又面对不喜欢的专业,他肯定无力管理自己。心理和意志出现崩溃,陷入半瘫痪状态,这种情况并不意外。

母亲很难相信,却也不得不相信。而改变就从相信开始。她先是跟晓航积极沟通,剖析了自己和他父亲这么多年来在教育方面的失误,给孩子道歉。接下来放弃了对孩子的控制,跟孩子说不要着急,想想自己接下来怎么办,父母不会干涉。并且给了孩子一个没有任何说服意味的建议,如果孩子愿意,可以休学一年,做些想做的事。

晓航同意休学一年,但他想做的事完全出乎父母的意料,他整天呆在卧室里上网玩游戏,头不梳脸不洗,不跟任何人交往,也不跟父母说话。这段时间持续了半年左右。或许有人会说,这完全是撒手不管,也太不尽职了,这么下去孩子不更“堕落”了吗?

确实,孩子看起来还不如以前了,可这是他必然要经历的一个心理混乱期,只有这样他的心理才会从无序走向有序。这位母亲说,其实在孩子刚休学一个月的时候,心里是不接受孩子不上学的状态的。能坚持这么久,是她有一次无意中看到儿子的日记,孩子居然有自杀的打算。孩子连生命都要放弃了,自己却还在“上进心”的问题上和孩子纠缠,她惊出了一身冷汗。

随后母亲开始给孩子赋权,小到让孩子决定晚上吃什么,大到她的课题选题哪个更好等等。她尽可能让孩子感觉自己有选择权、被尊重、有能力,父母很需要他。慢慢地,孩子不再抗拒她,开始跟父母有了交流。

后来,晓航休学一年后,提出想退学,虽然这不是父母希望的,但他们选择支持孩子的想法。这不是纵容,而是在这一年间看到孩子身上那种向上、蓬勃的变化,他们放心了。

不要再问孩子有问题就不管吗?姑息小问题,将来还不出大问题?

孩子当然需要父母去教育,但要把孩子当成平等独立的人去尊重去呵护,即便那是一个不符合父母心中“规范”的孩子。

放下焦虑吧,放下控制吧,选择跟孩子站在一起吧,聆听他们生命中最原本的声音。

让我们的爱,像阳光一样将孩子围绕,同时又给他们璀璨的自由。

Copyright © 1999-2016 HealthTimes All Right Reserved
温馨提示:如果您有任何健康问题均可到网上咨询,向全国专家提问!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_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