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可分为什么类型呢?

文章来源:健康时报 2022-03-29 20:38

【字号 打印分享收藏

  肠息肉可发生在肠道任何部位,如十二指肠、乙状结肠、直肠等,可见其通常发生于小肠的概率远低于大肠,其中大肠发生率约占肠道息肉发生率80%。

  而根据癌变的可能性,可以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和肿瘤性息肉。

  1、非肿瘤性息肉

  非肿瘤性息肉包括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以及其他黏膜肥大赘生物等。其中增生性息肉为非肿瘤性息肉中较多发的肠息肉之一,常见其直径小于5mm,而由炎症反应刺激引起的炎性息肉,可继发于多种肠道炎症反应,或如细菌性痢疾等肠道感染性疾病。此外错构瘤性息肉中的幼年性息肉可见于10岁以下的幼儿,在非肿瘤性息肉中,一般没有恶变的倾向。

  2、肿瘤性息肉

  肿瘤性息肉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混合型腺瘤等。肿瘤性息肉可见于成人腺瘤,也就是成人病例中,发现肠息肉大多为腺瘤,其中管状腺瘤最为常见,其癌变的发生率相对较低,而绒毛状腺瘤也就是乳头状腺瘤,虽然日常比较少见,但其癌变的发生率较高。混合型腺瘤通常为混合管状和绒毛状的腺瘤,所以其癌变发生率可在管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之间,根据肿瘤性息肉恶变的可能性,腺瘤直径大于2cm的,约50%有癌变的可能,需积极治疗。

  肠息肉大部分可由于肠道炎症刺激等造成,这些多为肠道良性肿瘤,发展为良性病变的肠息肉一般不严重,但部分肠息肉具有一定的恶变率,所以对于突然增大的肠息肉,一定要检查其病理性。

  肠息肉有癌变的危险?接近一半的肠息肉,恶变风险比较大。

  肠息肉虽然并不一定是癌症,但是肿瘤性息肉却有癌变的可能,而大部分肠息肉的癌变率较低。有数据表明,小于1cm的肿瘤性息肉癌变率在1%左右,1-2cm的肿瘤性息肉癌变率为10%左右,大于2cm的肿瘤性息肉癌变率才会达到30%-40%,

  大部分肿瘤性息肉属于癌前病变,不属于癌症,只有发现癌细胞,才可确认为癌症。所以在未发现癌细胞前,肠息肉虽具有癌变风险,但经过积极治疗控制,可以降低癌变的可能性,有研究表明肿瘤性息肉发展为肠癌,大约也需要5-15年时间。

  肠息肉是指肠黏膜表面突出的异常生长的组织,在没有确定病理性质前可统称为息肉。肠息肉可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率逐渐增高,常与饮食、环境因素、遗传等有关。

  那么出现肠息肉一般会有什么症状表现呢?

  1、早期无明显表现

  通常在肠息肉较小时,患者一般不会出现明显的不适症状,此时的肠息肉常在肠镜等检查下才能够发现。

  2、典型表现

  通常表现为出现少量间断性便血或出血,出现少量暗红色便或鲜红色便,出现这些情况也常是患者到达医院就诊的因素。还可见于排便习惯的改变,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腹泻或腹泻与便秘交替等,以及出现大便黏液增多、黏液血便等不适,少数可能出现腹部闷胀不适、隐痛或腹痛等表现。

  肠道不平了,肠息肉怎么治疗?

  在肠镜下发现肠息肉不必过分紧张,多注意保持良好的饮食和作息习惯,同时在内镜检查下,积极确认肠息肉性质为良性还是恶性,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处理。

  那么在肠镜下发现肠息肉怎么办呢?

  1、内镜治疗

  内镜下可做EMR切除、高频电切除、微创手术摘除等,如果肿瘤性息肉较小并且单发的,可以在内镜下进行息肉摘除等手术治疗,如果内镜下息肉较大不排除有癌变可能性,可以在腹腔镜下进行肠癌根治性切除手术。所以内镜下息肉切除的处理方式,是目前能够快速恢复患者健康的方法,有较安全、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已经在医院广泛开展应用。

  2、术后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本身无法治疗息肉,但可以进行原发性肠道疾病或其他并发症等治疗,如应用抗炎药进行治疗、给予抗生素等进行肠道细菌感染治疗,或服用黄连素、诺氟沙星胶囊等进行肠道抗菌消炎。同时日常生活中少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以易消化食物为主,避免受寒,注意保暖,避免劳累、减少损伤等,多进行户外运动锻炼,增强自身体质和提高机体免疫力。

  肠息肉是指肠道黏膜表面长出的突出状乳头状组织,许多原因都会刺激息肉生长,如长期的慢性肠炎、长期进食烧烤和油炸食物等都可能引起。

  那么预防肠息肉的发生,日常应该怎么做呢?

  1、饮食管理

  饮食对于肠息肉有一定的影响,日常饮食护理能够帮助减缓肠息肉发展、降低复发和癌变的可能性,日常要保持营养均衡,多吃蔬菜、水果、肉类等,食物要以温热、细软、易消化的食物为主。

  2、预防复发

  部分研究显示,肠息肉在内镜摘除后,术后随访可发现,其复发率较高,所以积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多运动锻炼、减重,同时可适量增加维生素D和钙元素的摄入,对于有家族性息肉病或结肠癌的家族病史的人,应积极定期进行肠镜筛查。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1999-2016 HealthTimes All Right Reserved
温馨提示:如果您有任何健康问题均可到网上咨询,向全国专家提问!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_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