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贫血是如何发生的?应该怎样应对呢?

文章来源:健康时报 2022-01-12 19:03

【字号 打印分享收藏

  缺铁性贫血,简称IDA,是体内储存的铁不足,影响血红蛋白合成,形成的1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缺铁的过程,可以分为3个阶段,体内储存的铁开始缺乏、缺铁性红细胞生成、缺铁性贫血。缺铁,包括2种情况,第1种是铁绝对减少,第2种是功能性减少,由于吞噬细胞和网状内皮细胞释放铁的功能下降,导致铁相对不足。

  铁血性贫血的确诊,可以通俗地称为1加2原则,1是指必备的标准,红细胞形态的低色素性表现,同时,红血蛋白男性低于每升120克,女性低于每升110克。2是指其他标准中至少具备2条,包括明确的缺铁病因和临床表现、血清铁蛋白水平降低、血清铁水平的降低及总铁结合力上升、运铁蛋白饱和度升高、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红细胞游离原卟啉超标、血清可溶性运铁蛋白受体浓度升高、铁剂治疗有效。

  缺铁性贫血的表现,取决于贫血的程度以及铁的储备水平,常见的症状主要是虚弱、疲劳、劳力性呼吸困难、面色苍白、皮肤干燥、口角开裂、舌炎。中等程度以上的缺铁性贫血患者,可能出现食冰癖,对冰有着强烈的摄取渴望,或者喜欢吃冰冻的蔬菜,尤其是凉拌芹菜。此外,患者爬楼梯时,经常出现腿部抽筋。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吞咽困难,严重的缺铁性贫血患者,可以出现视乳头水肿、颅内压升高。儿童患者可能出现食欲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智力发育迟缓、免疫力下降。

  缺铁性贫血的病因较多,主要因素包括饮食中的铁摄入不足、消化系统对铁的吸收减少、失血过多导致的铁储备减少。有些儿童,看上去白白胖胖,属于明显的营养过剩,也会发生缺血性贫血。这种情况,主要是零食摄入过多,由于偏食导致营养失衡及胃肠道功能紊乱,导致铁摄入不足以及铁吸收障碍,由此诱发缺血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的1个常见病因,是消化性溃疡或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是消化性溃疡的重要病因,而幽门螺杆菌的生长及繁殖,会消耗大量的铁,同时,还会降低胃酸分泌,导致维生素C浓度下降,影响肠道对铁的吸收。此外,感染发生时,消化道黏膜的上皮细胞渗透性增加,造成铁及含铁蛋白的流失。此外,消化酶的活性增加,会抑制血红蛋白的生成。这些因素叠加起来,很容易诱发缺血性贫血,而且,贫血的程度较为严重。

  应对缺铁性贫血,主要的方法是补铁,由于口服补铁会导致胃肠道不良反应,而且疗效不稳定,因此,较为严重的缺铁性贫血,需要通过静脉途径补铁,必要时还需要进行输血治疗。此外,还需要及时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比如,根治幽门螺杆菌感染。预防缺铁性,应该注意饮食,充分摄入含铁丰富的食物,比如,瘦肉及绿叶蔬菜。育龄期女性,应该进行预防性补铁,每天增加补充铁元素60毫克。儿童预防缺铁性贫血,提倡母乳喂养,在6个月时添加含铁辅食,比如,蘑菇及绿叶蔬菜,或者采用强化配方奶粉补铁。此外,孩子发生贫血时,还应该进行寄生虫相关检查,如果确诊,则需要进行驱虫治疗。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1999-2016 HealthTimes All Right Reserved
温馨提示:如果您有任何健康问题均可到网上咨询,向全国专家提问!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_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