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胃九病”,胃作为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是非常容易得病的

文章来源:健康时报 2022-12-03 20:47

【字号 打印分享收藏

俗话说“十胃九病”,胃作为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是非常容易得病的。

可胃的健康常常被我们认为是每个人的通病而忽视,即使出现问题也不知道如何调养,很多人因此成为胃病“接班人”。

殊不知,胃是我们人体第一个接触外界的消化系统,因此一旦出现某种状况,那么胃是第一个受到影响的。

同时胃也是人体能量和营养的第一站,第一站没有把控好,那么身体的其他脏器也会相应的出现问题。

最伤胃的10种错

1

边吃边说

食不言,寝不语,这是古话。放到现在,为了能够认真地细嚼慢咽,所以也要忌讳吃饭时说话或大口吞咽。避免咽下的气体多,导致消化不良。

与此同时,吃得快,还容易造成食物烫伤口腔和食管黏膜。

2

风寒感冒颗粒

烤制或腌制的食物虽然口感很棒,但经常吃高盐重口味食物会加重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也会损伤胃黏膜的保护层,增加病变概率。

3

吃水果不讲究

水果如柿子、山楂、枣等,其鞣质可在胃内与胃酸、果肉蛋白发生作用,形成胶冻状物质,最后可能形成胃石。

因此,对于中老年人而言,一定要记得别空腹吃大量柿子、山楂等。

4

爱喝高度酒

小酌怡情,贪杯伤胃。酒精饮品在20°以上时,每小时饮用超过100ml,就可能会直接破坏胃黏膜屏障,引起充血、水肿、糜烂,甚至出血。

饮酒时尽量选择低度酒,且不要过度饮酒,避免急性伤胃。如果能戒酒,那是最好的。

5

爱烟成魔

抽烟的人以为尼古丁只会进入肺,殊不知,烟雾也会随着消化道进入胃,直接刺激胃黏膜。引起黏膜下血管收缩、痉挛,胃黏膜缺血、缺氧,长此以往形成胃溃疡。

6

药物刺激

很多人在吃药后,感觉肠胃不适,很难受,这可能是药物刺激到了。常见的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都是对胃可能造成刺激的药物。

7

饮食不卫生

不饮生水,不吃生食,这也是远离胃病的基础常识。

不洁的食物和饮用水是幽门螺杆菌的主要来源,带有病原体的食物可能导致急性肠胃炎。

8

吃饭没准点

“废寝忘食”似乎成了不少人的习惯,然而就是无意间的饥一顿、饱一顿,会慢慢侵蚀胃的健康。

胃是一个严格遵守“时间表”的器官,胃液的分泌在一天中存在生理性的高峰和低谷,以便于及时消化食物。

9

暴饮暴食

早饭匆匆忙忙、午饭简单对付、晚饭暴饮暴食,甚至还有人睡前再来点夜宵,健康的胃往往就在任性的吃和暴饮暴食中被破坏了。

因为暴饮暴食会使得胃部扩张,变得越来越大,让你吃多少也感觉不到饱,长此以往会诱发胰腺炎。

10

爱咖啡也爱浓茶

当饮浓茶、喝咖啡成为一种流行时,又有谁知道,浓茶和咖啡除了提神醒目以外,也会伤害胃的健康。

浓茶和咖啡都是中枢兴奋剂,能通过神经反射直接影响胃粘膜,导致胃粘膜充血、分泌功能失调、粘膜屏障破坏,从而促发胃炎、胃溃疡的发生。

如何调理脾胃?

保养脾胃首先要顺应脾胃的生理特性,促进其正常生理功能的发挥。

下面的脾胃养护“十条”,大家最好记一下。

1

饥饱适中

很多养生学家均主张饮食宜节量,一日三餐,七八分饱。

2

食宜缓细

不论粥饭点心,皆宜细嚼慢咽,急则损脾伤胃。

3

饮食有时

饮食有定时、有规律,才能使身体及时获得维持生命的营养。

4

怒后勿食

进食的时候宜心平气和,一切过度的、负面的情绪都应尽力排除,才有利于胃的消化。

5

谨和五味

应做到食物多样化,主食有精有粗,杂食不偏。

6

清淡为上

勿进肥甘厚味,常须少肉,多食新鲜蔬菜瓜果。

7

饮食宜洁

秽饭、馁肉、臭鱼,食之皆伤人,应重视饮食卫生。

8

甘咸勿过

食糖过多会害脾生痰损齿,易患消渴。吃盐过多易导致心血管疾病,尤其易患高血压病。

9

适温而食

食物的温度要适中,过烫会对消化道造成伤害,过寒则易伤脾阳,即使是炎热酷暑,也不可恣意冷饮。

10

餐后养生

食毕叩齿三十六下,津令满口,则食易消。如饱食则卧,食不消而成积,则致生肠胃病。

大快朵颐后,建议清淡饮食2天

要想避免脆弱的胃黏膜受损,最好做到饮食有节,特别是少吃辛辣刺激、重口味的食物。即便偶尔吃上一顿,也要及时给身体修复的时间,因为胃黏膜细胞和所有细胞一样,一旦受伤,可以自我修复。

胃黏膜细胞比表皮细胞的修复时间要短,大约是2~3天。也就是,如果今天吃了刺激胃黏膜的食物,那么接下来的2~3天就要保持饮食清淡。

这么做,不仅可以给胃黏膜一个自我修复的时间,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助于控制体重增长。

但如果你一直没忌口,胃黏膜每天都有新的损伤,来不及修复的胃黏膜就要产生炎症,由此引发胃部疾病。更重要的是,胃黏膜长期受损,给了幽门螺杆菌以可乘之机,癌变的风险也由此增加。

Copyright © 1999-2016 HealthTimes All Right Reserved
温馨提示:如果您有任何健康问题均可到网上咨询,向全国专家提问!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_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